數(shù)學教學中應注意的誤區(qū)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形成了許多具有教學特色的優(yōu)質(zhì)課堂教學,然而實踐證明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其根源就在于這些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下面我就淺談一下這些誤區(qū)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課堂上一味追求情景新穎、熱鬧、忽視對數(shù)學本質(zhì)的研究和學習。

  一是教師為了從情感教學的角度出發(fā),一味追求情景化,堂堂必有情景,但一堂課下來學生不明白究竟學了些什么知識,甚至在一些公開課上連聽課老師都沒法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二是為追求熱鬧的課堂氣氛,以“滿堂問”代替“滿堂灌”。教學問題設計欠合理化、科學化,提問隨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一堂課下來,學生回答整齊,但教師提問大部分是以記憶為主,像“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而學生不加以思考脫口而出的問題居多。這種提問不一定都有啟發(fā)作用,啟發(fā)性原則是否得到貫徹,不是看形式上的提問,而是看學生的心智活動是否達到頓悟。三是盲目遵循新課程的教學思路:自主、合作、探究。有的老師認為沒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就不是一堂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因此不需要合作的要合作,不需要探究的要探究。但這只是盲目地迎合一種時髦,完全沒有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規(guī)律。

  二、重解題一招一式,輕解題思維暴露。

  在中學數(shù)學中,圍繞數(shù)學基礎知識及思想方法的系統(tǒng),為達到深入理解、鞏固和應用這些知識和方法,為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相應的數(shù)學能力,鞏固學生的數(shù)學素質(zhì),促進良好的解題思想的形成而設置了計算、求解、證明或研究的數(shù)學習題。數(shù)學習題是數(shù)學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解題的關鍵是從已知和未知中尋找解題途徑。教師對數(shù)學解題是非常重視的,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解題教學中方法是否得當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三、重教法研究,輕學法指導。

  教與學的關系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方法的實質(zhì)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著眼于“學會”達到“會學”,因為教是外因,學是內(nèi)因,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方法和能力是教不會的,只有學才能會,才能提高。因此,要積極發(fā)揮教和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做到教學和諧,以教的轉化,促學的發(fā)展。

  然而,不少學校、不少教師對“教研活動”雖然很重視,但活動的側重點都放在教師本身的教,即研究教師的教法較多,而較少探討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好它,如對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在哪里?怎樣指導學生利用課本?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充分發(fā)揮課堂45分鐘的最大效益等問題研究較少。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聽得莫名其妙,可謂教師教的積極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卻未得到充分調(diào)動。

  四、忽視概念教學,造成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概念,準確把握概念,不會靈活運用概念,形成了教學上的第一個誤區(qū)。

  一是忽視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概念的內(nèi)涵就是那個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的總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個概念所涉及的范圍對于概念的內(nèi)涵,為突出本質(zhì)屬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淺出的分析,要突出關鍵詞在本質(zhì)屬性中的地位對于外延,必須將它的每一項都講到,又必須強調(diào)這其中的每一項都是等地位的獨立的。二是忽視定理、公式的推導過程,課上對相關概念的定義、定理的討論尚未展開,就急忙轉入解題教學。只要求學生記住定理,會用公式就行。這樣的教不能很好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時,對推導公式的配方法沒有認真分析,導致學生必須死記硬背公式,這為二次函數(shù)的學習埋下了“敗筆”,學生在學習二次函數(shù)時,不會用“配方法”求頂點公式,而又陷入死記“頂點坐標”公式的局面。

  五、重“尖子生”輕“后進生”。

  在一個班級中,存在著“尖子生”和“后進生”是不奇怪的,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后進生”率是縮小還是擴大。據(jù)了解,目前“后進生”增長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擴大,并有越演越烈之勢,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量的客觀原因,也不可否認與教師的教學思想,即重“尖子生”、輕“后進生”有關!昂筮M生”。一般在學習態(tài)度、作業(yè)情況上讓教師十分“討厭”,尤其是“雙后進生”(思想品德差、學習成績差)更讓教師“頭疼”,教師心中有反感,課堂上往往將他們冷落一旁;相反的,一些“尖子生”上課專心聽講,思維活躍,成績較好,不少是三好學生或班干部,教師印象好,對他們熱情有加,在上課提問、板演等教學活動中,“尖子生”常常有較高頻率地出現(xiàn);相反的,“后進生”一般由于自卑心理重,學習信心不足,自我防范心理較強,對老師的批評較為敏感,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教師敬而遠之,不懂又羞于問教師。因此,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要把義務教育落到實處,切實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教師應主動奉獻一份愛心,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提問的時間、場所和機會,在教學中使他們感到教師對他們是熱情的、信任的、尊重的,讓他們從中受到鼓舞和激勵,這對他們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這種事例舉不勝舉:例如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其人很有才華,然而,他在高二時卻是全校出名的后進生,曾被學校記兩次大過、一二次小過而留校察看,教師們認為他已不可救藥了。然而,只有一位王雨蒼老先生卻不這樣看待林清玄,反而把林清玄請到自己家里吃飯,并深情地對他說:“我教了50年的書,一眼就看出你是個會成器的學生!焙髞砥孥E出現(xiàn)了,林清玄開始遵紀守法,努力學習,終于成了臺灣文壇中卓有實力的作家。就是這樣的平凡舉動,并非驚天動地,但能使“浪子”回頭。

  來源:233網(wǎng)校論文中心,作者:王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22657.html

相關閱讀:蘇教版高一數(shù)學必修一測試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