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生活理性 君子之道》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生活理性 君子之道 君子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在《論語》中,孔子講人生修養(yǎng)有圣人、仁人和君子三個境界。圣人有至高的政治地位,道德圓滿,功業(yè)輝煌。仁人也就 生活理性
君子之道
“君子”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在《論語》中,孔子講人生修養(yǎng)有“圣人”、“仁人”和“君子”三個境界。“圣人”有至高的政治地位,道德圓滿,功業(yè)輝煌。“仁人”也就是“志士”,他們沒有赫赫的文功武治,但是無私無畏,為民族和社會利益不惜奉獻生命。而“君子”,也具有道德信仰,能夠恪守人生信條,但是還考慮種種現(xiàn)實的因素,權衡利弊得失,在自我犧牲精神方面,不及“仁人”那樣隨時隨地獻身而且可以完全不計私利。三者的道德境界,“圣人”最高,“仁人”次之,“君子”又次之。
《論語》中有君子品格的表述在許多方面與圣人、仁人不同。首先,君子的形象總是文雅的,所謂“文質彬彬,然君子”。君子需要借助外在的形象獲得他人的贊許和社會的認同;而仁人志士并不一定講究這一點,他們直接透顯內在的生命情懷,以質樸博大的精神打動人,形象如何無關緊要。
君子一般也是博學、有才藝的,講究禮儀規(guī)范。這些也與仁人志士不同,仁人志士以其道德精神和無畏犧牲來貢獻社會,知識淵博與否、才藝有否是次要的。而且,他們還往往姿態(tài)狂放,不拘束于禮儀規(guī)范。
在社會上為人做事,君子與仁人的道德表現(xiàn)也有差異。他們都要求友情、孝敬、敬事、為政等方面的素養(yǎng),但是君子的友情和孝敬更多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而仁人志士為民族社會的大業(yè)可以忽略這一點。君子所敬的主要是職業(yè)事務,仁人志士所敬的則是大事業(yè),他們因為大事業(yè)可以不安心具體事務。同樣是為政,君子也側重在行政事務上的誠勉,而仁人志士的精神更多表現(xiàn)在國家政治領域。
作為君子和仁人,最根本的是內在要具備省思、忠信、仁愛、道德的素質,但是君子不像仁人志士那樣把仁愛之心擴展到了極限而常常摒棄一般的禮儀形式,而是在禮儀活動中表達對人的關愛,仁與禮相配相合。君子的道德沒有達到為信仰而不計私利的境界,理想也沒有仁人志士那樣偉大;他們跟現(xiàn)實更近些,考慮怎樣做好事,怎樣有效果,怎樣成為受到尊敬的人。
顯然,從《論語》語錄看,孔子對君子與仁人的境界差別有明確的闡述。他反復強調這一點,應當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那些圣人,實現(xiàn)了內圣外王,是歷史道德的符號,高不可攀。仁人無私無畏的境界,也是現(xiàn)實社會中絕少數(shù)人才可能做到的。而君子,則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經過努力都可以達到,所以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孔子倡導君子修養(yǎng)的目的,就是為普通人建立人生的坐標,為全社會設置一個普遍可行的價值原則。
新時代的人文社會建設,也需要教育培養(yǎng)人,但是以什么樣的道德境界為目標,社會成員需要什么樣的基本素質,這些問題值得再探討。實踐證明,標準過高,要求絕大多數(shù)人超越人類社會道德實踐的可能性,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墩撜Z》的思想給予我們啟示:在全社會可以廣泛宣傳、個人可以普遍追求的目標應該是有關愛他人及社會的仁德之心,也有個人的欲求,有價值信仰,也有生活理性的君子之道。

(選自
11
月22
《光明日報》有刪改)
7
.下列有關“
君子”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君子”是孔子所講的人生修養(yǎng)中的三種境界之一,和“圣人”、“仁人”相比,“君子”的道德境界最低。
B
.“君子”也能像“
仁人”
那樣具有道德信仰,恪守人生信條,但君子的道德還沒有達到為信仰而不計私利的境界。
C
.君子的形象總是文雅的
,他們在社會上為人更著眼于日常生活,做事更安心于具體事務。
D
.君子是在禮儀活動中表達對人的關愛,仁與禮相配相合,所以他們跟現(xiàn)實更近些。
8
.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圣人有至高的政治地位,道德圓滿,功業(yè)輝煌,但他們只是歷史道德的符號,高不可攀。
B
.仁人志士直接透顯內在的生命情懷,以質樸博大的精神打動人,他們都不講究外在的形象。
C
.仁人雖然沒有赫赫的文功武治,但是他們無私無畏的境界是現(xiàn)實社會中絕少數(shù)人才可能做到的。
D
.仁人志士往往姿態(tài)狂放,不拘束于禮儀規(guī)范,而君子一般是博學、有才藝的,講究禮儀規(guī)范。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君子和仁人都要求具備友情、孝敬、敬事、為政等方面的素養(yǎng),而仁人志士為民族社會的大業(yè)可以忽略這一點。
B
.在《論語》中,君子在形象、才藝和為人做事等方面與仁人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C
.有關愛他人及社會的仁德之心,也有個人的欲求,有價值信仰,也有生活理性的君子之道,可以作為新時代人們普遍追求的道德境界的目標。
D
.孔子倡導君子修養(yǎng),應當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是為全社會設置一個普遍可行的價值原則。
參考答案:
7
.D
(強加因果)
8
.B(‘
他們都不講究外在的形象”
太絕對了,文中說仁人志士并不一定講究這一點。)
9
.A

指代不明
。原文是“君子的友情和孝敬更多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而仁人志士為民族社會的大業(yè)可以忽略這一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23745.html

相關閱讀:《論現(xiàn)代教育的轉型》閱讀答案
湯一介《論儒學的復興》閱讀答案
實用類文本閱讀《夏丐尊的教學改革》附答案
《俠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生理想》閱讀
閱讀“吊絲”一詞已成為很多輕人的自我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