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與例句加點(diǎn)詞的活用情況完全相同的一組(
)
例:養(yǎng)生喪死無憾
A
.然而不王者 B
.王無罪歲
C
.既泣之三日,
乃誓療之D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2
.選出加點(diǎn)的“
以”
字,
意義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xiàng)(
)
A
.請以戰(zhàn)喻 B
.以五十步笑百步
C
.斧斤以時(shí)入山林 D
.申之以孝悌之義
3
.選出“
之”
字相同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xiàng)(
)
①
寡人之于國也②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③
樹之以桑 ④
申之以孝悌之義
⑤
王道之始也 ⑥
填然鼓之 ⑦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
未之有也 ⑨
察鄰國之政 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A
.①④⑥ B
.②③⑦ C
.③④⑧ D
.⑤⑨⑩
4
.選出對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介詞“
于”
字意義解說正確的一項(xiàng)(
)
①
寡人之于國也 ②
則移其民于河?xùn)| ③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④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⑤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A.②④
相同 B.②③⑤
相同 C .①⑤
相同 D.①②③④⑤
各不相同
5
.選出對下列 句子中句式相同能歸類在一起的一項(xiàng)(
)
①
是亦走也②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③
王道之始也④
樹之以桑
⑤
申之以孝悌之義⑥
未之有也⑦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A
.①②③⑥B
.②④⑥C
.②④⑤⑦D
.③⑥⑦
6
.選出與“
未之有也”
句式相同的一項(xiàng)(
)
A
.時(shí)不我待B
.兵不血刃C
.莫衷一是D
.自愧弗如
CCCDCA
1
.請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diǎn)字
(1
)數(shù)罟不入?池
數(shù):
(2
)謹(jǐn)庠序之教
謹(jǐn):
(3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
2
.下面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xiàng)是
A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B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D
.申之以孝悌之義
3
.下面各句中加點(diǎn)詞活用類型與例句不相同的是
例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C
.去今之墓而葬焉 D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4
.下面各句句式與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B
.非我也,歲也
C
.夫晉,何厭之有 D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5.
下列加點(diǎn)詞解釋錯(cuò)誤的一項(xiàng)是
A
.河內(nèi)兇
兇:成不好,饑荒。 B
.?dāng)?shù)罟不入?池
?:池塘。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通“
撿”
,撿起來。
D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發(fā):開倉賑濟(jì)。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請以戰(zhàn)喻
斧斤以時(shí)入山林 B
.棄甲曳兵而走
吾嘗終日而思矣
C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7.
下列對《寡人之于國也》的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A
.文中孟子在對話開始之際,一上來就針對梁惠王的錯(cuò)誤觀點(diǎn)直接進(jìn)行反駁,語言犀利,不留任何余地,從而占據(jù)對話的主動性。
B
.孟子的文章善用排比句式,極大地增強(qiáng)了語言的氣勢,同 時(shí)也增強(qiáng)了論辯的效果。
C
.孟子善于設(shè)喻,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把抽象道理形象化,使說理顯得生動化。
D
.文中末段仁政理想圖景與暴政虐民情形的對比,形成極大的反差,對比之下,突出了仁政前景的美好,也突出了仁政治國的必要性。
1.
(1
)數(shù):細(xì)密
(2
)謹(jǐn):嚴(yán)格遵從(3
)斯:那么2. D
(A
、“
斑”
;B
、“
途”
;C
、“
斂”
)3. D
(例句為名詞活用為動詞,D
為名詞作狀語,像流星一樣。)4. C
(賓語前置句,其余依次是定語后置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5
. C
(檢:約束。)6
.答案:B
(均表修飾。A
介詞,用/
介詞,按照 C
表判斷語氣/
句中表停頓,舒緩語氣 D
代詞,前置賓語/
助詞,的)
7
.A
(“
一上來就針對梁惠王的錯(cuò)誤觀點(diǎn)直接進(jìn)行反駁,語言犀利”
有誤,孟子善于揣摩對方心理,欲擒故縱,采用迂回方式,因勢利導(dǎo)。)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27822.html
相關(guān)閱讀:《留取丹心照汗青》閱讀答案
荀子《勸學(xué)》閱讀答案
《寡人之于國也》閱讀答案
《寶玉挨打》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送董邵南序》導(dǎo)學(xué)案(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