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jié),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發(fā)現數學問題
數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數學家特有的。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要從大千世界中尋覓捕捉具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現實背景,運用錄音,多媒體,網絡等手段創(chuàng)設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情境,以活潑的圖像和生動的文字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誘導他們饒有興趣的走進數學王國,培養(yǎng)他們敏銳地發(fā)現數學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二、運用生活實例,領悟知識內涵
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決定了數學教學必須強調形象性.數學教學不僅要注意嚴密的邏輯性,教師還要善于運用生動,鮮明具體的實例,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和感性化材料的輔助來展開數學問題的思維活動,幫助學生領悟所學知識的內涵.動手“做數學”,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
“做數學”的過程是學生經歷困惑,自主進行舊知檢索,新知探索的過程,學生不僅能觸發(fā)思維的靈感,而且能夠感受到數學創(chuàng)造的樂趣。因而“做數學”應該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方式。教學時,教師應相信學生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為他們創(chuàng)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把要學的數學知識創(chuàng)造出來。如在教七年級數學“幾何體”部分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尋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幾何體并拿到課堂上來。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就開始對幾何體圖像有了感性認識。當學生尋找,制作的東西成為課堂上的教具時,學生興趣高漲,教學效果遠比教師拿來現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體表面展開”這一問題,答案有多種可能性,因此,我們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正方體紙盒,再用剪刀沿棱剪開,展成平面,并用“寇名權”的方式激勵學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課堂上學習積極主動,興趣盎然,無形中營造了一個活潑熱烈、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氛圍,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自編生活習題,培養(yǎng)應用意識
現行教材中,往往出現題目老化,數據過時,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遙遠的情況,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識,與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顯然不能適應新形式的需要.因此,我們要開放小教室,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學習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去調整教材,去重組教材,用更貼近,更熟悉的事例來編制習題,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是一個極好的實踐、思考、探究和交流的過程。
四、開展數學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開展數學活動,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精心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過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yǎng)成運用的態(tài)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的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陳金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29235.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考數學題型歸納:導數應用題型解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