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
12
、
14
題。
馬伶者,金陵梨園部也。金陵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當(dāng)太平盛時,人易為樂,其士女之問桃葉渡游雨花臺者,趾相錯也。梨園以技鳴者,無論數(shù)十輩,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一日,新安賈合兩部為大會,遍征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莫不畢集。列興化于東肆,華林于西肆,兩肆皆奏《鳴鳳》,所謂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墜疾徐,并稱善也。當(dāng)兩相國論河套,而西肆之為嚴(yán)嵩相國者曰李伶,東肆則馬伶。坐客乃西顧而嘆,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復(fù)東。未幾更進(jìn),則東肆不復(fù)能終曲。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乃竟輟其技不奏,而華林部獨著。
去后且三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請于新安賈曰:
“
今日幸為開宴,招前日賓客,愿與華林部更奏《鳴鳳》,奉一日歡。
”
既奏,已而論河套,馬伶復(fù)為嚴(yán)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前稱弟子。興化部是日遂凌出華林部遠(yuǎn)甚。其夜,華林部過馬伶:
“
子,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李伶之為嚴(yán)相國至矣,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
”
馬伶曰:
“
固然,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聞今相國昆山顧秉謙者,嚴(yán)相國儔也。我走京師,求為其門卒三,日侍昆山相國于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為師也。
”
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馬伶,名錦,字云將,其先西域人,當(dāng)時猶稱馬回回云。
侯方域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夫其以李伶為絕技,無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見昆山猶之見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嗚乎!恥其技之不若,而去數(shù)千里為卒三,倘三猶不得,即猶不歸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無論數(shù)十輩
無論:不止,豈止
B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墜疾徐
迨:等到
C
.坐客乃西顧而嘆
西顧:看著西面
D
.其夜,華林部過馬伶
過:責(zé)備
11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3
分)
A
.
①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游雨花臺者
②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B
.
①
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
①
日侍昆山相國于朝房
②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D
.
①
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②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12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員,在一次演唱會中他卸妝逃走是因為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恥辱,而李伶又不肯授技于馬伶,說明當(dāng)時演藝界競爭激烈、互相傾軋。
B
.馬伶作為一位有名的演員,在經(jīng)歷一次演出失敗之后,他并沒有氣餒,而是勵志奮發(fā),遠(yuǎn)走幾千里,不惜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觀察人物的言行舉止、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終于塑造出了深受觀眾贊賞的舞臺形象。
C
.侯方域推測,倘若馬伶去了三還不能學(xué)到要學(xué)的東西,他就仍然不會回來。并感嘆說馬伶具有如此堅定的意志,取得精湛的技藝是無須再問的了。
D
.兩次會演,馬伶始敗終勝。這個故事表明,藝術(shù)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藝術(shù)家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深入生活,不斷地進(jìn)行學(xué)習(xí)和探索,閉門造車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
13
.請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
分)
(1)
進(jìn)退容止,非禮不行,學(xué)士皆師尊之。(
3
分)
(2)
以《春秋》災(zāi)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
4
分)
(3)
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3
分)
14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二)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
分)
⑴
既去,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乃竟輟其技不奏,而華林部獨著。(
4
分)
⑵
李伶之為嚴(yán)相國至矣,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
3
分)
⑶
我聞今相國昆山顧秉謙者,嚴(yán)相國儔也。(
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30560.html
相關(guān)閱讀:“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遍喿x答案
“盛應(yīng)期,字思徵,吳江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報任安書(節(jié)選》《司馬遷傳》比較閱讀及答案
蘇軾《答謝民師書》閱讀答案及譯文
“叔孫通者,薛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