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全攻略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歷史教材學生粗略都能看懂。在歷史領域里,“知”與“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與少、深與淺的差異。學生要學會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提高獲取新知的能力、選擇信息的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進而達到認知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呢?首先,要把握一個根本點:準確、完整、系統、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歷史基礎知識。其次,要抓住兩個關鍵點:①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地歸納整理,構建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認識歷史,包括科學地評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等。具體的學習方法,下面按現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依次予以說明。
一、關于教材“說明”的學習
l.利用“說明”明確教材內容上、下限,合理劃分歷史階段。
2.利用“說明”明確教材體例和學時,按教材體例構建知識體系,按學時合理安排和調節(jié)學習時間。
3.利用“說明”明確學習要求,如教材每章開頭框內的引言和正文內容必須掌攝;教材中的地圖、圖畫、表格、文獻資料前標有星號的必須掌握;練習題為必作作業(yè)等。
二、關于教材目錄的學習
教材目錄是教材內容的總綱,是教材知識體系的主干。教材目錄的學習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錄,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共五章,除第五章專題介紹近代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與階段劃分無關外,其余四章明確標志了世界近代歷史的四個階段,依次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進入工業(yè)資本主義時期的世界、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從節(jié)題上看,第一章包括兩方面內容: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出現及其在上層建筑領域的反映(第一、三、四節(jié)),早期殖民活動(第二節(jié));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內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到來(第一、二、四、五、六、七節(jié)),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節(jié)),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第六節(jié)) ;第三、四章均包括資本主義發(fā)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列強的殖民擴張和爭奪四個方面的內容。綜合分析四章內容,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條基本線索:資本主義發(fā)展史、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民族解放運動史、國際關系史,其中第一條線索是起主導作用的、體現歷史發(fā)展進程本質的主流,因此說,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并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
(二)利用教材目錄,結合教材內容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比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六章標題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它高度精煉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國歷史的階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進”,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聯系教材內容具體分析,一是進行了正確探索:破除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八大正確方針政策的制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整風運動聽取黨外人士的批評與建議,及時總結經驗教洲、調整國民經濟等;二是探索中出現了失誤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斗爭的嚴重擴大化在理論上產生不良影響,八大二次會議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規(guī)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泛濫,“反右傾”斗爭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fā)展;三、雖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fā)展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深化認識: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必須結合和反映中國的具體實際,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反之就會造成失誤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三)跨章節(jié)讀目錄,利用教材目錄把握歷史專題知識體系,進行歷史專題史學習。以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專題為例,按目錄進行知識歸類,其知識體系為: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三章第三節(jié));2.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fā)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上冊第四章第四節(jié));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1918—192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下冊第一章第一、二、四節(jié)); 4.二戰(zhàn)后社會主義力量的發(fā)展(下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 5.20世紀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下冊第五章第二節(jié)); 6.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下冊第六章第一節(jié))。一經按目錄順序歸納,該專題歷史知識體系的內容及其階段劃分就一目了然了?梢姡媒滩哪夸涍M行歷史專題學習,既便于專題知識的梳理和歸納,構建專題知識體系,又便于明確專題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進而歸納階段特征,是一種便捷的學習方法。

三、關于引言的學習
高中歷史教材編寫以章為教學單元。
每章開頭在框內有一段引言,其內容各有側重,目的在于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掌握有關歷史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言的內容必須掌握,以培養(yǎng)理清基本線索、抓住階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國古代史》的引言,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別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發(fā)展和鼎盛時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這兩章引言既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國奴隸社會形成、發(fā)展、鼎盛、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線索。
(二)利用《中國近代現代史》的引言。把握與該章內容有關的國際、國內形勢及該章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注意把中國歷史放在當時世界歷史的大環(huán)境中加以考察.明確世界歷史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以下冊第一章引言為例:第一段概要歸納了當時國內政治形勢:階級關系變化,國共對峙局面出現;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國爭奪;第三段指出國際形勢變動(德日法西斯勢力瘋狂發(fā)展,共產國際錯誤地制定“搶先”策略)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的引言實際上是該章內容的導讀提綱,通過它即可把握世界歷史某一發(fā)展階段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發(fā)展線索。比如:下冊第五章引言實際上就介紹了構成20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的四個方面的內容: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第一節(jié)):


①2O世紀5O年代到70年代初相對穩(wěn)定,高速發(fā)展;②20世紀70中代后期進入“滯漲”階段;③80年代結束“滯漲”,進入低速發(fā)展時期。2.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第二節(jié)):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的蘇東國家改革中多有失誤,效果并不明顯;②20世紀7O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3.國際關系:①美蘇爭霸導致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第三節(jié));②兩大陣營逐漸瓦解(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中蘇關系破裂;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第二節(jié)及第一節(jié)第二目)。 4.民族運動的發(fā)展:①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和第三世界的興起(第四節(jié));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亞洲經濟的發(fā)展(第五節(jié))。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也就是2O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四條基本線索,以線索串聯內容要點,就能有效地把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識點之問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關于正文的學習(重點)
(一)對教材子目進行歷史概念和結構要素分析,歸納知識要點。歷史概念的結構要素包括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條件)、內涵要素(歷史事件的經過,規(guī)章制度、變法改革、會議條約、歷史文獻、思想文化運動的內容,經濟發(fā)展、民族關系、國際關系、文化發(fā)展的表現)、后果要素(性質、勝敗原因、經驗教訓、作用、影響、局限、后果等)。按照歷史概念的結構要素歸納教材內容,可以有效地把歷史知識系統化、要點化;
通過對歷史概念各要素內容的地位分析.還可有效地把握重點,增強考試的適應性。以《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歐洲革命”為例: 背景要素分析:①工業(yè)革命擴展,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更多的權利和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fā)展障得。②遭受外來壓迫的東南歐各國要求民族獨立。③歐洲農業(yè)歉收和經濟危機,階級矛盾尖銳。上述三點,①為根本原因,③為直接原因。內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開其序幕。②法國二月革命將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擴展:維也納、柏林起義要求結束專制統治,實現國家統一;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人民起義、爭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義影響最。④1849年,革命被鎮(zhèn)壓。 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圍廣泛,遍及陳俄國以外的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qū)。②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③歷史作用: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有利于資本主義的進步發(fā)展。④特點: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⑤失敗原因:以沙俄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君主的鎮(zhèn)壓;資產階級為穩(wěn)固自身統治背叛革命和無產階級在政治、組織上的軟弱。
(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全面地、辨證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其關鍵在于把歷史事物、人物、觀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階級和階級斗爭、國家、政黨等理論以及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理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質,作出全面的分析、評價。要注意許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會階級等等在歷史上的作用都會有兩面性.評價時要作分析,避免絕對化。以評價“維也納體系”為例:19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時間、地點、條件)。維也納體系推行正統主義”,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只顧大國利益,任意踐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實際上是歐洲封建統治者對被法國大革命破壞的歐洲舊統治秩序的恢復,是歐洲封建君主用18世紀的原則統治19世紀歐洲的一種企圖,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違背民族主義潮流(實質)、因此是“歷史的反動”(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結論)。在維也納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方法來解決國際間的爭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歐洲各國之間戰(zhàn)爭的頻繁程度,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國際關系的發(fā)展(客觀正面作用)。
(三)揭示章或節(jié)、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章節(jié)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掌握章節(jié)知識結構,以便于根據問題情境進行聯想、遷移或重組,用以說明新的問題。比如:《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一節(jié)共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主要講維也納會議召開,維也納體系確立,歐洲反動勢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國問盟共同鎮(zhèn)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第二個子目主要講維也納體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這些矛盾的發(fā)展導致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獨立運動發(fā)生,嚴重動搖了維也納體系;第三個子目主要講1848年歐洲革命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三個子目的內容聯系起來分析,本節(jié)的基本線索和總的知識體系就是:維也納體系的確立、動搖和徹底瓦解。
(四)比較辨析,提高準確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國家或地區(qū)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中共倡議和領導的四次統一戰(zhàn)線的比較),可以是同一時代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一些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德意志統一和意大利統一的比較),也可以是性質相同的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還可以是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清末“門戶開放”和今天中國對外開放的比較)。比較的重點—般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條件、目的,內涵要素中的特點、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質、作用、影響等。比較的目的是找出它們各自的本質特征和不同點,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同點,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結論或認識,以準確、深刻地認識歷史事物。比如通過對促使中共倡議和領導的四
-
次統一戰(zhàn)線不同結果的原因的對比分析,聯系中國民主革的勝利的基本經驗,可得出以下經驗:(1)統—戰(zhàn)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單純依靠工人防級不能戰(zhàn)勝強大的中外反動勢力.要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建立統一戰(zhàn)線;要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和統一中國,更需要團結—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也必須建立統一戰(zhàn)線。(2)統一戰(zhàn)線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采取正確的政策和策略。
(五)歸納問題,提高系統歸納和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
1.以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為核心進行歸納。認識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和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對每個歷史階段,都要掌握它主要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其中起主導作用的、體現歷史進程本質的又是哪—方面內容,從而抓住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進而根據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變化,揭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深刻地認識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把據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2.以歷史現象或歷史現象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為核心進行歸納,并從中總結歷史認識。前者如1999
年高考第41題:“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試結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并總結其經驗教訓。”后者如1997年高考第47題:“結合有關社會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衰過程。簡要說明民族資本主義在舊中國的歷史地位。”
3.以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思想為核心進行歸納。如評述唐太宗、康熙帝、孫中山、毛澤東等。
4.以重要歷史概念為核心進行歸納,比如,《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章共三節(jié),第一節(jié)講革命發(fā)生的背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陸續(xù)建立,特別是中國同盟會的建立以及三民主義革命綱領的提出。為革命的爆發(fā)作了思想上組織上和理論上的準備),第二節(jié)講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第二節(jié)講辛亥革命的發(fā)展和結果及對這次革命的評價。
5.以歷史觀點或歷史結論為核心進行歸納。深刻理解歷史觀點或歷史結論,實際上是用史實勸歷史觀點或歷史結論進行說明、論證、分析、即圍繞這個歷史觀點或歷史結論歸納歷史知識。比如,要說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的正確性,就需要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各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的表現方面的史實加以概念歸納;如要闡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歷史的選擇”這一結論的正確性,就必須對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史作一系統總結,才能得出這一本質的規(guī)律性認識。
6.以地點、地區(qū)或國別為核心進行歸納。以地點為核心如歸納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廣州、上海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影響;以地區(qū)為核心,如歸納世界近現代史亡列強在巴爾干地區(qū)的爭奪及其后果;以國別為核心,如歸納日本史:


①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③日本明治維新③日本向帝國主義的過渡;④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⑤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及對外擴張;⑥二戰(zhàn)后的日本。
(六)類比遷移,總結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性,提高解決同類歷史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們學習過英國工業(yè)革命.熟悉工業(yè)革命的前提和條件。由此,我們在學習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就可據此聯想.歸納總結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的歷史條件。
類比遷移,總結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性,不僅有助于解決同類歷史問題,而且助于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比如:我國封建社會重要朝代前期經濟恢復發(fā)展的原因不外以下幾條;統—安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前代末期農民戰(zhàn)爭推動新王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新生產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從中我們認識到:經濟要發(fā)展,穩(wěn)定的政局是前提,正確的政策是條件,科技進步是動力,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是保障。

五、關于楷體字內容的學習
楷體字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處理方法各有不同,茲分述如下:
(一)正文內容的展開敘述。這類楷體宇內容一般列舉了較多史實,以印證教材結論的正確性。學習時主要應明確‘它印證了正文的哪些結論或從中可歸納、提煉出怎樣的歷史結論,并掌握其中的重要史實。以《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36頁最后三段楷體宇為例:第—段旨在說明中國民族資本企業(yè)資金少、規(guī)模小的特點;第二段旨在說明中國民族資本企業(yè)技術力員薄弱并受外商企業(yè)排擠;第三段旨在說明中國民族資本企業(yè)受到本國封建主義壓迫。由此也就決定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特點:既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的革命性.又有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相妥協的軟弱性。應掌握的重要史實是:發(fā)昌機器廠是中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民族機器工業(yè)。
(二)重要史實的補充或對正文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分析、背景介紹、分析評價等,此類內容應予重視并掌握。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67頁第—段楷體中補充介紹了雅爾塔體系的具體內容并對該體系作出評價;72—73頁楷體字補充介紹了東歐各國的解放方式并分析了東歐國家人民民主革命勝利的原因;76頁第一段楷體中介紹了美國采取“冷戰(zhàn)”政策的原因。
(三)對正文涉及的歷史概念的詮釋或說明,為理解正文內容所必須,應注意掌握。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正文述及“戰(zhàn)后英帝國自治領分離運動加強”,但并未介紹“自治領”的概念,楷體字內容就介紹了英帝國各個組成部分合英國本土之間的關系并就“自治領”作出解釋。
〔四)場景描寫,概要了解其內容即可。
高考考查的楷體宇內容為教學中必須涉及的內容。比如,只有借助于《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63頁第一段楷體字的分析理解,才能深刻認識《應詔統籌全局折》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施政綱領這一歷史結論。1997年高考第7題即考查得出這一結論的歷史依據,考生必須掌握并概括了上述楷體字內容才能正確選答。
六、關于歷史地圖的學習
歷史地圖是歷史上人類活動的空間展示。“左圖右史”是我國學人治史的優(yōu)良傳統。利用歷史地圖,可幫助我們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有效地減輕記憶負擔。其學習方法如下:
(一)據史讀圖
即把教材文字敘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內容落實到地圖上,能準確的再現其空間位置。比如,利用疆域圖明確疆域的四至、行政區(qū)劃及轄區(qū)范圍;利用分布圖(如《洋務運動時期創(chuàng)辦的主要企業(yè)分布示意圖》、《1966—1976年主要建設成就示意圖》等)明確重要經濟成就的地理分布;利用形勢圖〔如《三國鼎立形勢》圖、《三大戰(zhàn)役示意圖》明確當時的政治格局或軍事態(tài)勢等。高考一般以選樣題或填空題的方式進行考查。如1996年第6題要求再現元朝遼陽行省的轄區(qū)范圍等。
據史讀圖有兩點應予注意:1.中國古代史教材上歷史地圖下面的古今地名對照,必須作為重要知識掌握。比如,1995年高考第2題考查戰(zhàn)役地點,即需弄清牧野、巨鹿、官渡今天的位置,才能判定哪一個戰(zhàn)場位置在最南面。2.教材文字敘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狀況,但材料相應章節(jié)沒有歷史地圖,這種情況有三種處理辦法。一是借助與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學歷史地圖冊進行落實。二是利用材料其他章節(jié)的地圖落實。如明朝的棉紡織業(yè)中心松江,教材相應章節(jié)無圖示,但《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圖標示了其位置。三是借助地理知識的學習來落實。一般來講,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及其簡稱、省會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脈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區(qū)、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脈及河流的分布、各國首都及重要城市的位置等的掌握,對于歷史學習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有利于準確的歷史空間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歷史知識的掌握,有助于正確解答高考題。
(二)據圖說史
即根據歷史地圖復述材料內容,借此檢查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加深鞏固記憶。其方法是:1.根據地圖,按照歷史概念的結構要素全面回顧材料內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形勢》圖為例,即可據圖復述協約國陣營、同盟國陣營的國家組成、參戰(zhàn)時間及意圖,復述歐洲戰(zhàn)場態(tài)勢(戰(zhàn)線位置及對陣國家,分析東西兩線同時作戰(zhàn)對德國的影響)和戰(zhàn)爭進程,又可由此回顧—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分析一戰(zhàn)的性質和影響。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領土的變化》圖還可著重分析—戰(zhàn)對歐洲、中東及非洲政治格局的影響。
2.根據地圖,把歷史知識系統化。比如,根據《俄國侵略我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可把19世紀后半期沙俄侵吞中國領上的情況作一系統總結。據圖說史,高考考查以1999年第43題最為典型:“下列二幅地圖反映了不同時期(1919年6月、1940年6月、1949年10月)德國的版圖和在歐洲控制區(qū)域的情況。結合德國本身及歐美大國對德政策的變化,說明各圖形成的原因。”
(三)據圖分析
這種方法一方面是為了更準確地掌握地圖上所標示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尋找可能的命題點。
(四)以圖釋文

即利用地圖,對教材文字內容進行詮釋和說明。比如,1998年高考第19題考查百團大戰(zhàn)作戰(zhàn)區(qū)域涉及的主要抗日根據地、教材正文在講百團大戰(zhàn)時只提到作戰(zhàn)區(qū)域在華北,具體涉及哪些抗日根據地并未說明,借助《百團大戰(zhàn)形勢示意圖》,即知是指晉察冀、晉綏、晉冀豫三個抗日根據地。
(五)以圖補文
就是利用教材地圖中隱含的知識點.補充教材正文內容。這種情況較多。比如,美國獨立之初的疆域范圍教材正文沒有交待,但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形勢》圖中有明確標示,即除包括原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外,還包括密西西比河以東、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加拿大以南、佛羅里達半島以北的廣大地區(qū)。

七、關于歷史圖畫的學習
歷史圖畫是中學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歷史圖畫的學習應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對歷史遺跡類插圖,如《商朝甲骨文》、《越王勾踐銅劍》、《趙州橋》等.—是借此獲得相關歷史概念的直觀形象,二應明確其特點及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高考第3題考“筒車”,既有筒車直觀形象的表述:“水激輪轉,眾簡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又有其特點及作用的表述:“以涵稻田,日夜不患,絕勝人力”。 L998年高考第7題則要求再認“二牛一人犁耕法”這種耕作方式。
(二)對人物肖像圖,一要能再認這是哪一位歷史人物;二要能敘述其事跡,并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三)對事件場景圖,要掌握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以及這一歷史事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以名畫《自由引導人民》為例,按上述要求分析:它反映了法國人民在七月革命中英勇戰(zhàn)斗的情況,七月革命推翻了維也納體系扶持的一個最主要的封建王朝——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制的七月王朝.打破了維也納體系規(guī)定的歐洲統治秩序,推動了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
(四)對情境介紹類插圖,應明確它不是指某時某地的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反映了某種歷史現象、要注意分析產生這種歷史現象的原因。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85頁《農民對“解放”議論紛紛,表現出失望情緒》圖,并不具體指某時某處農民的情緒,它實際上反映了廣大人農民對俄國的1861年改革的不滿,因為改革實質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合法”掠奪,當農民真正地“解放”后,實際上已變得一貧如洗了。
(五)對于歷史漫畫,:主要應弄清其內涵,把握它所揭示的實質內容。比如,《時局圖》揭示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德、俄、法、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歷史狀況;豐子愷他的漫畫《茶店一角》深刻揭露了國民政府專制獨裁政策的本質。
八、關于文獻資料的學習
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是歷史學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材料提供的文獻資料,既有文字形式的也有表格形式的。處理材料的關鍵在于“有效性.即能夠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能夠用它來有效地回答問題。在認真閱讀、正確理解歷史材料的基礎上,材料處理要求:
(一) 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比如:《1815年2月維也納會議秘書長的報告》中“重建社會秩序”、‘恢復歐洲政治制度’實際上是重建(恢復)歐洲封建統治秩序和政治制度;“公平的力量配備”實際上是歐洲各大國不愿別國主宰歐洲,要維護歐洲均勢原則;“建立持久和平’的實質是鎮(zhèn)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所規(guī)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這既是真正意義上的對材料的理解.又是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由此及彼,《神圣同盟議定書》實質上也是鎮(zhèn)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了。
(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三)中國古代史教材中的文獻資料是材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現代史材科中標星號的文獻資料是材料《說明》要求掌握的。應予認真掌握。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引用的文獻資料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教材內容的重要補充,如《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簡表》:另—種是對教材重要內容的印證,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高中世界史教材引用的文獻資料如屬這兩種情況,也應選擇掌握。對教材文獻資料掌握情況的考查,高考也有涉及,如1999年第6題“生女(真)舊無鐵’。他們用馬匹、人參等與鄰近各族換取來的鐵,主要用于制造兵器”,題干和答案均來自教材所引文獻資料《金史》卷 l《世紀》。
九、關于課中思考題和課后練習題的學習
(一)課中思考題,一是針對文獻資料理解設問,二是針對教材理解設問.其特點是“小切口、深分析”,層次較高,難度較大。其目的在于引導我們通過問題的分析解決突破教學難點,培養(yǎng)分析、理解文題的能力。比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12頁思考題“毛澤東說:“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條件。”請結合史實,想—想為什么?“這里,首先要明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這場革命是在一個什么樣的國度里所進行的什么性質的革命?這場準命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進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和主力軍這些根本問題入手.認識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重要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課后練習題針對教材重點設問,其目地在于引導把握知識重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鞏固知識基礎,為必作作業(yè)。如《義和團運動和八月聯軍侵華戰(zhàn)爭》一節(jié)的兩個練習題:1.為什么說“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銳? 2.通過《辛丑條約)的具體內容.分析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三)通過思考題、練習題的解答,總結解題規(guī)律,建立解題模型,提高解答主觀題的基本能力,包括正確審題和理解題意的能力、史論結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比較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綜合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簡潔有序地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十、關于教材注釋的學習
教材注釋有三種情況,應學會分類處理:
(一)對于知識介紹型注釋的內容,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94頁注釋”張瀾”。72頁注釋“中國共產常提出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可擇其重點掌握。
(二)對于正文內容的解釋型注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第 l頁“大陸政策”,49頁“三三制原則”的注釋.因為理解教材所必需,應予掌握。
(三)對于介紹不同學術觀點的注釋,如教材正文講“戊戌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注釋講有學者稱它是“一次失敗了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可用來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不論同意哪一種看法、或有別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據、在高考中均同等評分。1999年高考第42題就是最佳例證:“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積極的.但也有消極作用;(二)主要是消極的,但也有積極作用。請按照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并闡述理由。
十一、關于大事年表的學習
(一)根據大事年表。明確教材內容的重點。凡列入大事年表的內容,都是學習和復習的重點。
(二)根據大事年表,補充、明確正文內容。前者如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時間是979年,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結束的時間是1899年等。后者如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20世紀50年代初至7O年代初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20世紀六七時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fā)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qū)等。
(三)利用大事年表學會簡明、確切地表述。如公元前841年我國歷史才開始有明確紀年:、此前發(fā)生的歷
史事件的時間是推斷出來的,不很精確、因此要加“約”字,如我國原始社會的起迄時間:約17O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 世紀。再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世界形勢,大事年表表述為“世界兩極格局瓦解,呈現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高度概括,十分準確。
(四)中外歷史大事年表對照閱讀,加強中外歷史的橫向聯系與比較。比如,1956年,中國史兩件大事: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召開;世界歷史四件大事:蘇共二十大召開;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其內在聯系為: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沒有全面評價斯大林,在蘇聯國內造成思想混亂,帝國主義借此掀起反蘇反供浪潮,一度造成東歐政局的動蕩,釀成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共由此破除了對斯大林和蘇聯經驗的迷信,更加注意總結本國建設經驗,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認識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提出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同時,北非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發(fā)展,埃及收回蘇伊土運河主權,英、法、以色列發(fā)動侵略埃及的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失敗,埃及實現了蘇伊士運河國有化。
歷史學習的方法,主要是反復讀記.加強理解和記憶;嘗試回憶,做好查漏補缺;通當練習.提高運用能力。以上資料是關于歷史學習方法的,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在這十一點中,尤以《正文的學習》最為重要,這一點要注意。另外一定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識點,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3137.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上冊檢測試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