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
小題。
道光間,先生奉命封琉球國王。禮成,散步于館外,見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題識曰“
天朝參將某公之柩”
,異而詢之,則乾隆間護(hù)送封王之使,至彼國而以病死者也。問何不歸,曰:“
海船忌載柩。”
先生曰:“
是俗忌耳,何足慮。吾當(dāng)歸之。”
謀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
吾兩人猶彼也,萬一死海外,亦無歸乎?請以吾舟載之,雖沉溺無悔。”
而一舟之人亦皆執(zhí)不可。先生怒,卒載之行。未一日,風(fēng)浪大作,舟中人咸歸咎
汝曹可為設(shè)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眾舁柩至船頭,為陳設(shè)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謂眾曰:“
速投之海。”
眾愕然,請先生下,先生曰:“
吾不下矣,吾與俱投于海耳。”
眾大驚,爭前挽先生,先生叱曰:“
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于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
正相持間,風(fēng)浪亦息,先生笑曰:“
舟平如常,汝曹何紛紜乃爾?”
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風(fēng)恬波靜,安抵粵東。參將故粵人,訪其家而歸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謂歟?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應(yīng)童子試,先生見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讀書作文之法。衡陽一縣應(yīng)童試者千余人,侍郎是歲縣試,咸擬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謂然。至正案發(fā),乃第三。越數(shù)日,縣令召而語之曰:“
以文論,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
謝不知。曰:“
府尊意也。府尊曰:‘
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遲早皆可不計(jì),今歲在吾署讀書,若縣試第一人,必謂明府推屋烏之愛耳,是其終身之玷矣。’”
是歲侍郎竟不入學(xué)。后數(shù),乃隸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
選自《清代名人軼事.
高先生軼事》,有刪節(jié))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
而一舟之人亦皆執(zhí)不可
堅(jiān)持 B.
舟中人咸歸咎于先生
怪罪
C.
先生見而才之
才能 D.
咸擬正案第一
打算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
至彼國而以病死者也 ②
招至署中,教以讀書作文之法。
B.①
必謂明府推屋烏之愛耳 ②
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謂歟
C.①
問何不歸, ②
汝曹何紛紜乃爾
D.①
至正案發(fā),乃第三 ②
后數(shù),乃隸諸生之籍
7.
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
何敢/
然吾意決矣/
吾以一柩/
故累爾眾人/
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
然吾不與同投于海/
又何以對死者/
吾意決矣。
B.
何敢然/
吾意決矣/
吾以一柩/
故累爾眾人/
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
然吾不與同投于海/
又何以對死者/
吾意決矣。
C.
何敢/
然吾意決矣/
吾以一柩故/
累爾眾人/
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
然吾不與同投于海/
又何以對死者/
吾意決矣。
D.
何敢然/
吾意決矣/
吾以一柩故/
累爾眾人/
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
然吾不與同投于海/
又何以對死者/
吾意決矣。
8.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
高螺舟先生作為清國全都去冊封琉球國王,看到乾隆間一位護(hù)送冊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參將的靈柩,因?yàn)榻刹坏盟突,長久擱置在琉球。
B.
高先生決意把靈柩送回國,回來時(shí)海上風(fēng)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靈柩丟到海里。他坐在一塊木板上,對眾人說:“
把我也丟到海中。”
C.
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風(fēng)平浪靜。高先生的封舟抵達(dá)粵東,參將的靈柩終于送歸祖國,終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鄉(xiāng)。
D.
高螺舟先生任積衡州知府時(shí),特意交代衡陽縣令,降低童生彭雪琴縣試成績的名次,他當(dāng)也沒能考中秀才,而彭雪琴對高先生卻非常感激。
9.
根據(jù)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
分)
(1)
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7
分)
是俗忌耳,何足慮?吾當(dāng)歸之。(4
分)
汝曹可為設(shè)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3
分)
(2)
根據(jù)文章第二段內(nèi)容,概括說明高螺舟是怎樣對待人才的。(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32824.html
相關(guān)閱讀:“朱熹說:所謂天理,復(fù)是何物-” 閱讀答案
《陳公神道碑銘》閱讀答案及翻譯
“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閱讀答案
“王璽,太原左衛(wèi)指揮同知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括孔子和孟子為學(xué)主張的共同點(diǎn)及側(cè)重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