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題。
從一個畫家的作品,大體可以看出他是從心所欲還是胡來;也可以看出他創(chuàng)作時是心如秋月還是躁動不安。八大山人的用筆其實是并不狂肆的,他運用中鋒,沉穩(wěn)而準確地推移毫穎,畫面每一筆都沒有逃出他理智所控制的范圍。那是一種至極的理性與至極的感悟的高度統(tǒng)一,在佛家稱
“
無緣大悲
”
。這時,八大山人是
“
從心所欲
”
的,也是
“
不逾矩
”
的。徐渭固為不世之天才,然則其作畫、寫字恐怕心境不似八大山人寧靜空寂,所以偶爾來一兩下敗筆。這在八大山人是幾乎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所賴徐渭才氣干霄,暇不掩瑜倒成了徐渭蓬頭垢面不掩國色的特征,F代李苦禪的用筆,我以為是在八大山人和徐渭之間的,這與苦禪先生的性格大有關系。他一面喃喃而語,對畫壇的丑陋和愚蠢奉上鞭撻、調以諧謔,大筆洋洋灑灑地在紙上跌宕運行;到緊要關頭,先生不免語住,緊閉著嘴,這必是神來之筆誕生的瞬間;然后,先生又恢復怡然自得之態(tài),在率意中把握著分寸?喽U先生的畫面是不會有敗筆的,現在坊問的贗品.
一
眼便可識別,但凡首先跳入眼簾的,正如
《
莊子
》
書中從爐中跳出的惡金,必不能成為莫邪之劍,畫上的敗筆非徒不能狀物傳神,而只能起著破壞的作用。
對歷史上的每一位大師
“
審問之、明辨之
”
,是美術史家的本分,同時可以鞭笞畫壇的劣跡以昭示后之來者,F在大寫意的畫家多了起來,大概和
“
立竿見影
”
的心態(tài)有關,他們作畫時神渙氣散,橫涂縱抹,自以為做到了
“
我不思則我在
”
,與笛卡兒的
“
我思故我在
”
的理性為仇寇。殊不知
“
胡來
”
的結果是滿紙敗筆、慘不忍睹,心中傾慕狂士的瀟灑恣肆,而筆下卻出不了他們的豪縱任俠,用力過猛,立刻惡濁;潑灑無度,必成墨豬。有自知之明的,團起扔進紙簍;無自知之明者則裱以精工,懸諸華堂,獲笑天下士。
我們不要太相信古人文章所描述的狂士,以為只有在神經失控狀態(tài)才會有神來之筆,那就上了古人的當了。石濤曾很激賞新安吳子作畫的狀態(tài),
“
每興到時,舉酒數過,脫巾散發(fā),狂叫數聲,發(fā)十斗墨,紙必待盡
”
。懷素
“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
,顯然他心知肚明,那是在捉弄觀眾。其實,懷素三分醉意是有的,他卻偏做酩酊大醉狀而已。
傅抱石先生
“
往往醉后
”
一印,曾引發(fā)過無數的遺聞軼事,描述傅抱石如何大醉之后畫出了神品,我想這大大誤解了傅翁的
“
往往醉后
”
的文學意味。這
“
醉
”
字,正是傅翁忘懷得失、純任情性,逍遙于太虛,與天地精神侔合的最佳狀態(tài)。無道之士是狂不起來的,那僅僅是胡來。莊子自知狷狂,但卻放言恣肆,皆入環(huán)中,所謂
“
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
”
。劉熙載稱:
“
凡物險者易顛,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
”
1
.
下列對幾位
“
畫家
”
的評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
A
.
八大山人理性與感悟統(tǒng)一,用筆并不狂肆,他是從心所欲的。
B
.
徐渭心境不夠寧靜空寂,偶爾來一兩下敗筆,他有些胡來。
C
.
李苦禪的用筆,跌宕運行,緊要關頭往往誕生神來之筆。
D
.
傅抱石純任情性,逍遙于太虛,與天地精神侔合。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
)
A
.
現在好些大寫意的畫家,作畫神渙氣散,橫涂縱抹,真是
“
胡來
”
。
B
.
懷素作畫酩酊大醉,那是在捉弄觀眾,是假裝的。
C
.
石濤激賞新安吳子作畫的狀態(tài),是因為舉酒狂叫會有神來之筆。
D
.
莊子狷狂,放言恣肆,但皆入環(huán)中,不是胡來。
3
.根據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
A
.
畫家如果內心躁動不安,自然會從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
B
.
古代所謂畫壇狂士,其作品的神來之筆并非出自神經失控的狀態(tài)。
C
.
美術史家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鞭撻畫壇上的胡來現象,從而警示后人。
D
.
繪畫大師少有敗筆,因為他們在作畫時不僅能打破規(guī)矩,而且能達到忘懷得失與天地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境界。
參考答案:
1
.(
3
分)
B
,徐渭作畫不是胡來。
2
.(
3
分)
C
,神來之筆與舉酒狂叫無關。
3
.(
3
分)
D
.“打破規(guī)矩”不合文意.與“不逾矩…‘蹈乎大方”矛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38712.html
相關閱讀:齊民友《<數學與文化>緒言》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閱讀答案
閱讀《所謂通感》
節(jié)選自高力克《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tǒng)》閱讀答案及解析
《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