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現(xiàn)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現(xiàn)代詩的 有 與 無 《貞一齋詩說》概括詩歌技巧時說: 詩求文理能通者,為初學(xué)言之也;詩貴修飾能工者,為未成家言之也。其實詩到高妙處,何止于通?到神化處,何嘗求工? 清人 現(xiàn)代詩的“
有”
與“
無”
《貞一齋詩說》概括詩歌技巧時說:“
詩求文理能通者,為初學(xué)言之也;詩貴修飾能工者,為未成家言之也。其實詩到高妙處,何止于通?到神化處,何嘗求工?”
清人的這個觀點還是有科學(xué)性的,新詩的情況其實也相去不遠(yuǎn)?v向來看,《貞一齋詩說》說的三種情形,其實也是不少詩人走過的藝術(shù)之路的三個階段。用散文方式寫詩——
注意表現(xiàn)技巧,從這個視角,一切優(yōu)秀現(xiàn)代詩的技巧都可以用“
有”
和“
無”
二字加以解說。
一是有詩意,無語言。詩美體驗的產(chǎn)生是一個從“
無”
到“
有”
的過程。詩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經(jīng)意地積累著感情儲備和形象儲備。長期積累使詩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別敏銳的詩美觸角。一個偶然的契機,詩人就“
感物而動”
,詩人的主觀心靈與客觀世界邂逅了,靈感爆發(fā)。于是詩人“
有”
了心上的詩。要表現(xiàn)這個“
有”
,詩人又面臨困窘。詩美的本質(zhì)就是沉默,所謂“
口閉則詩在,口開則詩亡”
。至言無言,詩美一經(jīng)點破,就會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達(dá)無限的言外之意。詩的無言的特性帶給詩人無限的難題和無限的機會。以言表現(xiàn)無言,詩人只能從“
有”
到“
無”
。司空圖說:“
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劉禹錫說:“
情到深處,每說不出。”
白居易說:“
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獲得詩美體驗的“
有”
到傳達(dá)詩美體驗的“
無”
,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般過程。“
無”
才是真“
有”——
詩篇之未言,恰是詩人之欲言。有如禪家所說:“
有是無有,無有是有。”“
書形于無象,造響于無聲”
的精髓是將讀者引向詩的世界,從言外、意外、筆外、象外去尋找那無言的詩美。
從“
有”
到“
無”
,詩人的智慧是以“
不說出”
代替“
說不出”
,以象盡意。從“
有”
到“
無”
,詩人總是避開體驗的名稱。直接說出體驗的名稱,正是詩人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無能。詩人注重“
隱”
。《文心雕龍》寫道:“
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從“
有”
到“
無”
,詩人注重“
中聲所止”
。這樣,詩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無痕跡。陶淵明說:“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美體驗是“
忘言”
的。既然是詩人,就得從“
忘言”
走向“
尋言”
。而“
尋言”
由于詩沒有現(xiàn)成的藝術(shù)媒介變得十分艱難。從這個角度,可以說,詩人就是飽受語言折磨的人。從古至今,沒有一位真正的詩人不慨嘆“
尋言”
之苦:“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
;“
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歸”
;“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F(xiàn)代詩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們對詩總是反復(fù)推敲,非搞得形銷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難民》中“
黃昏還沒有溶盡歸鴉的翅膀”
中的“
溶盡”
一詞就是苦苦錘煉出來的“
唯一的詞”
。詩人的這番苦功夫,卻又以隱形化為上。皎然說:“
至苦而無跡。”
詩人“
至苦”
,詩篇里卻“
無跡”
,這才是優(yōu)秀的詩篇。詩人難寫,讀者易讀。讀者的“
易”
并不是詩人的“
淺”
,而是詩人技巧能力的顯示!独献印氛f:“
大巧若拙。”
詩雖有用巧而見工者,但總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謂“
拙”
,是巧后之拙;ㄩ_草長,鳥語蟲聲,云因行而生變,水因動而生紋,言近旨遠(yuǎn),言淺意深,詞平意寄,詞微意顯,這種“
拙”
實在不是隨意“
玩”
得出來的。
成熟詩人的作品,都是“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這里的“
平淡”
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險后之平,濃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處神化處的詩,運用的是從“
有”
到“
無”
的技巧。對詩來說,最高的技巧是無語言、無痕跡的無技巧。
(選自《人民日報》)
1
.下列選項中關(guān)于“
有詩意,無語言”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至言無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達(dá)無限的言外之意。
B
.從獲得詩美體驗的“
有”
到傳達(dá)詩美體驗的“
無”
,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般過程。
C
.“
無”
才是真“
有”——
詩篇之未言,恰是詩人之欲言, “
此時無聲勝有聲”
。
D
.詩人的智慧是以象盡意,用“
說不出”
來代替“
不說出”
,也就是“
有詩意,無語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皎然說:“
至苦而無跡。”
詩人“
至苦”
,詩篇里卻“
無跡”
,這才是優(yōu)秀的詩篇。
B
.詩人難寫,讀者易讀。讀者的“
易”
并不是詩人的“
淺”
,而是詩人技巧能力的顯示。
C
.詩人對詩反復(fù)推敲的艱難過程就是“
尋言”
的過程,只要善于“
尋言”
就能寫出好詩。
D
.《老子》說:“
大巧若拙。”
詩雖有用巧而見工者,但總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貞一齋詩說》認(rèn)為寫詩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飾能工,這個觀點有一定科學(xué)性。
B
.詩美的本質(zhì)是沉默,所謂“
口閉則詩在,口開則詩亡”
,這里說出了詩人面臨的困窘。
C
.陶淵明說:“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對詩美體驗的精辟概述。
D
.成熟詩人的作品能夠達(dá)到“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這里的“
平淡”
其實是一種極高的技巧。
參考答案:
1
.D
解析:詩人的智慧是以“
不說出”
代替“
說不出”
。
2
.C
解析:“
只要善于‘
尋言’
就能寫出好詩”
不妥,“
尋言”
應(yīng)該是“
能夠?qū)懗龊迷?rdquo;
的必要條件,可改為“
只有善于‘
尋言’
才能寫出好詩”
。
3
.A
解析:《貞一齋詩說》概括詩歌技巧是有一定科學(xué)性的,從最后一段可知,“
文理能通、修飾能工”
不是寫詩的最高境界。
答題建模:1
、閱讀第一遍,必須邊讀邊畫,畫出重要的詞語、句子,特別是中心句、段首句、理性的句子和不明白的句子;2
、閱讀題干,確定閱讀材料區(qū)間;3
、分條與原文對照,辨別句子內(nèi)容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對不同點要特意關(guān)注;4
、命題人特意在中心句、理性句設(shè)題,“
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大部分出于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40613.html

相關(guān)閱讀:林語堂《臉與法治》閱讀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題“全民焦慮”閱讀答案
《儒家經(jīng)濟倫理價值觀》閱讀答案
摘編自茅以升《中國古橋技術(shù)史概論?橋梁藝術(shù)與橋梁文學(xué)》閱讀答
《書法與中國文化》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