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之時,南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爭奪卻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亂,眾官無所依從。建炎三(1129
)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與明誠乘船上蕪湖,入姑孰(準備移居贛水上),沿江而上時經(jīng)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秦亡后,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后失敗。項羽垓下兵敗后,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言罷,拔劍自刎。面對歷史遺跡,撫昔思今,清照思緒難平,于是作詩一首,題為《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中通過歌頌項羽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向人們展示了這樣一種人生哲學:活,要活得昂揚,出類拔萃,有聲有色;死,要死得壯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氣節(jié),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
同時,詩人還諷刺了南宋統(tǒng)治者的茍且偷安、了無氣節(jié)和昏庸無能。
五月,明誠把家屬送到池陽(安徽貴池),又接到旨意復知湖州。
涂(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
。(《金石錄后序》)行至建康時,病勢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陽聞訊,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無力回天。
從此,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
再沒有“
相對展玩咀嚼”
金石書畫藏品的欣慰,再沒有“
相向惋悵者數(shù)日”
的余韻,再沒有坐歸來堂斗茶大笑的樂趣,更不會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團聚的甜蜜了。相見直要待來生。前路漫漫,等待著她的,是孤苦伶仃顛沛流離,是世情險惡中傷欺侮遭此一擊,剛毅的清照,也難以承受了。“
葬畢,余無所之余又大病,僅存喘息。”
(《金石錄后序》)李白是“
拔劍四顧心茫然”
,而清照此時是“
葬
。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無限悲痛,大病一場。蘸著血淚,她寫下了“
祭趙湖州文”
,其中有句云:“
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
白日”
句典出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襄州居士龐蘊將入滅(佛教稱僧人死亡為入滅),令其女靈照觀日之早晚來報。其女回報說:“
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待父出門觀看時,其女“
即登父坐,合掌而亡。”
父見其狀,夸其女“
鋒捷”
,龐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謂明誠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較之后亡者之處境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
堅城”
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睹献·
告子下》中有“
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的話。劉向《說苑·
善說篇》載:“
昔華舟杞梁戰(zhàn)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
?”
(zhì
)即潰塌之意。此句意謂己之悲傷同于杞婦,而“
堅城”
一詞,語涉雙關(guān),且以暗示趙明誠為國之長城之意。這組駢文對句是此篇祭夫文中僅存下來的殘句。對
嘆”
一“
憐”
中,哀之痛,傷之切已溢于言表。
19
.從選文看,李清照創(chuàng)作《烏江》一詩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5
分)
20
.“
從此,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
一句話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
分)
21
.作者在讀到李清照《烏江》一詩的時候感慨地說:“
氣節(jié),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
請結(jié)合文本談?wù)勀銓?ldquo;
氣節(jié)”
的理解。(6
分)
參考答案:
19
.背景:李清照隨夫來到項羽兵刎的烏江,撫昔思今,感慨萬千。(1
分)目的:展示自己的人生追求:生,要堂堂正正,出類拔萃;死,要轟轟烈烈,慷慨悲壯。(2
分,意思切近,語言簡煉即可)諷刺了南宋朝廷的敬且偷安、了無氣節(jié)的昏庸無能。(2
分)
20
.從文章結(jié)構(gòu)角度說,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
分)從文章內(nèi)容上講,這句話表明李清照從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開始了一個孤苦伶仃顛沛流離的痛苦歷程,感情、境遇也從此改變,這是她一生再大的一個轉(zhuǎn)折點。(2
分)
21
.參考答案:氣節(jié)是一個人活著的尊嚴,安身立命的前提(觀點2
分)。擁有氣節(jié)的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棟梁,他們的英名將永垂不配、萬古流芳,永遠受到后人的尊敬與景仰。李清照本人不南渡,不投降,充分顯示個人的氣節(jié);其丈夫趙明誠抱病赴任,死于途中,為國之長城,顯示其為國而死的氣節(jié)。失去氣節(jié)的人,是民族的恥辱,國家的蛀蟲,他們將會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4
分,正反面的分析各2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43450.html
相關(guān)閱讀:節(jié)選自赫?紹伊爾《文學史寫作問題》閱讀答案
“墨家”閱讀答案
《論美的欣賞的普遍性》閱讀答案
《躬身實踐低頭做事最為重要》閱讀答案
《“欲望消費”下的文學困局》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