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祭公諫穆王征犬戎》閱讀答案(附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 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 戢 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不震。是故周文公 之 頌曰: 載戢干戈,載 ? 弓矢。求我懿德,肆 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

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
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不震。是故周文公之
頌曰:

載戢干戈,載
?
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
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利而
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
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
衰也,棄稷不務
,我先王不
?
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
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
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
?
,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于德而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
其職來王
。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吾聞夫犬戎樹

?
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9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
的是(


A
、夫兵戢
而時動,動則威

戢:收藏(兵器)
B
、載戢干戈,載?
弓矢

?

:口袋
C
、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

務:從事
D
、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恤:憂慮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

阜其財求而
利其器用


使務利而
避害
B


于是乎
有刑不祭


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C
、

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
滋大


犬戎氏以
其職來王
D


是故周文公之
頌曰


及夏之
衰也,棄稷不務
11
、用斜線給文中畫線的文段句讀正確的是(


A
、天子曰
/
予必以不享征之
/
且觀之兵
/
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
吾聞夫犬戎樹?帥舊德而守終純固
/
其有以御我矣
B
、天子曰
/
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
/
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
吾聞夫犬戎樹?帥
/
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
C
、天子曰
/
予必以不享征之
/
且觀之兵
/
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
吾聞夫犬戎樹?
/
帥舊德而守終純固
/
其有以御我矣
D
、天子曰
/
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
/
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
吾聞夫犬戎樹?帥舊德而守終純固
/
其有以御我矣
12
、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2
分)

1
)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4
分)




2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4
分)




3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
4
分)




參考答案:
9
、
D(
恤:體恤,周濟
)
10
、
A
(而:都是連詞,表并列關系。
B
、乎:

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表疑問的句尾語氣,可譯為


”C
以:

連詞,相當于


”②
介詞,

按照
”D
之:

結構助詞


”②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1
、
C
12
、見譯文
〔譯文〕

周穆王將去征討犬戎,祭公謀父勸阻說:

不能這樣做。先王以道德昭示天下而不炫耀武力。平時斂藏軍隊而在適當?shù)臅r候動用,這樣它才會顯示出威力,炫耀就會濫用,濫用便失去了威懾作用。所以周公的頌詩說:

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讓美德遍及全國而發(fā)揚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長保封疆。

先王對于百姓,鼓勵他們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廣開財路以滿足需求,使他們有稱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禮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能趨利避害、感懷君王的恩德而畏懼君王的威嚴。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業(yè)世代相延并不斷壯大。

從前我們的先王世代擔任農(nóng)官而盡心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時廢去了農(nóng)官而置農(nóng)事于不顧,我們的先王不?因此而失去官職,只好跑到與戎狄接鄰的地方居住下來,但他不敢荒廢祖業(yè),常常砥礪自己的德行,繼承祖先的業(yè)績,維護他們的教導和典則,時刻勤勉有加,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在立德立業(yè)上比前人做得更出色。到了武王時,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先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并又增以仁慈和善,敬奉神靈、保護百姓,神人無不歡欣喜悅。而商王帝辛則為民眾深惡痛絕,百姓無法忍受他的殘暴統(tǒng)治,都樂于擁戴武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可見先王并非崇尚武力,只是體恤百姓的憂患而除去他們的禍害。

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在王畿內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的是賓服,夷蠻地區(qū)是要服,戎狄地區(qū)是荒服。屬甸服的供日祭,屬侯服的供月祀,屬賓服的供時享,屬要服的供歲貢,屬荒服的則有朝見天子的義務。這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一次的貢和一生一次的朝見天子之禮都是先王定下的規(guī)誡。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義務的,天子就應內省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義務的,天子就要檢查自己的號令;賓服有不履行時享義務的,天子就要檢查法律規(guī)章;要服有不履行歲貢義務的,天子就要檢查名號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見天子義務的,天子就要內省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內省檢查后如還有不履行義務的才可以依法處置。因此,才有懲罰不祭、攻伐不祀、征討不享、譴責不貢、告諭不朝的各種措施,才有懲罰的刑法、攻伐的軍隊、征討的武備、譴責的嚴令、曉諭的文辭。如果頒布了法令、文告后還有不履行義務的,那就再一次內省自己的德行而不輕易勞民遠征。正因為如此,近處的諸侯才沒有不聽從的,遠處的諸王也沒有不信服的。

如今,自從大畢、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君長一直按照荒服的職責來朝見,
而天子卻說

我將以不享的罪名去討伐他們

,并以此向他們炫耀武力。這難道不是廢棄先王的遺訓而使王業(yè)敗壞嗎?我聽說犬戎性情敦厚純樸,能遵守先人的德行而專一不變,他們是有能力抵御我們的。

周穆王不聽勸告,去征討犬戎,結果只得到了犬戎進貢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來,從此荒服地區(qū)的諸侯再也不來朝見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43492.html

相關閱讀:“不為”與“有為”這一主張,子夏與孟子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李白,字太白》閱讀答案及翻譯
“元載,鳳翔岐山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俞獻卿,字諫臣》閱讀答案及翻譯
張文?,字稚圭,貝州武城人 閱讀答案(浙江高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