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人倫綱常是儒學(xué)的核心價值所在”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l ~ 3 題。 人倫綱常是儒學(xué)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儒學(xué)在三教中能夠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關(guān)鍵。佛教在中國遭到最大的攻擊就是它的 不忠不孝 ,損害了綱常名教。為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l

3
題。
人倫綱常是儒學(xué)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儒學(xué)在三教中能夠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關(guān)鍵。佛教在中國遭到最大的攻擊就是它的“
不忠不孝”
,損害了綱常名教。為此,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提倡孝親忠君,并且用以出家濟世為“
大孝”
的理論來回應(yīng)儒家的抨擊。盡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
出世”
思想和行為不放,對其進行批判。
程頤曾說,釋氏之學(xué)無須同圣人之學(xué)進行比較,只從“
跡”
上就可以判其荒謬:佛氏逃父出家,便是絕人倫、背離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對此,朱熹也表示贊同。但朱熹比其更進一層。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體是“
空”
,是一切皆空,儒家的最高本體是“
理”
,是“
萬理咸備”
;比較起來,佛教的本體是沒有任何具體內(nèi)容的“
空無”
之體,儒家則是體用兼?zhèn)。在朱熹看來,儒家?ldquo;
天理”
中包含著仁民愛物、民生彝倫、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內(nèi)容,佛教不是沒有見到“
理”
,而是見到了離開人倫日用的空理,所以是“
空虛寂滅”

佛教方面并不這樣認為,唐代的圭峰宗密就認為儒家的“
仁義之義”
只是一孔之見,佛教見到的是“
義理之義”
,而非“
仁義之義”
。從佛教的立場看,“
有義”
或“
無義”
是看一個人在做事時候的心態(tài):若是以覺悟之心去做,就是有義之事;若是以狂亂之心去做,就是無義之事。“
仁義”
只代表儒家對“
義”
的看法,但不是最終的“
義理”
,更不能把“
仁義”
說成是“
天理”
。對此,朱熹的意見是,宗密視“
仁義”
為世俗的“
恩愛”
,是情而不是義,因此,佛教是不講“
義理”
的。但與朱熹同時代的大慧宗杲則說:仁、義、禮、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體表現(xiàn),但它們本身都不是“
性”
,儒家只認此“
五常”
為天理,是見“
天”
不見“
人”
,是“
為學(xué)”
不“
為道”
,是有缺陷的。
嚴(yán)格地說,朱熹的理事關(guān)系是“
形而上”
與“
形而下”
的關(guān)系。程顥說:“
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須著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論今與后,己與人。”
朱熹強調(diào)的是程顥的理事無二、道不離日用,亦即程頤所說的“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這與佛教的“
空虛寂滅”
并非同一層次的問題。朱熹批評佛教的“
空”
是“
見地”
出了問題,確實看到了問題的要害,所以他又說:“
釋氏合下見得一個道理空虛不實,故要得超脫,盡去物累,方是無漏為佛地位”
。但是,佛教見空,是為超越物累,解脫成佛。從這個意義說,它的空是“
心”
空而“
事”
不空,是以心為體,以事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儒家“
以理為本”
,釋家“
以心為本”
,佛教講的“
心空”
是為了“
去累”
,而儒家講的“
理實”
是為了“
綱常”
。因此,朱熹的“
理”
是存在論的理,不是形而上的理。
(選自《哲學(xué)研究》)
1.
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佛教在中國化進程中進行了一些變革,如提倡孝親忠君,并以出家濟世為“
大孝”
,以此來應(yīng)對中國綱常名教的攻擊與批判。
B
.文中的“
儒學(xué)”
即儒教,為中國三教之一,在三教中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其核心價值在于人倫綱常的道德要求與行為準(zhǔn)則。
C
.儒學(xué)代表人物程頤對佛氏逃父出家的行為進行了批判,認為這種行為是荒謬的,是絕人倫、背離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的行為。
D
.朱熹認為,儒家講究“
天理”
,如仁民愛物、民生彝倫、格物致知等;佛教卻沒有見到“
理”
,而是一切皆空,“
空虛寂滅”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唐代的圭峰宗密認為佛教講的是“
義理之義”
,而儒家講的“
仁義”
只代表其對“
義”
的看法,而并非最終的“
義理”
。
B
.文章作 者認為,朱熹對佛教的“
空”
的批評確實看到了問題的要害,作者完全贊同朱熹對佛教“
空虛寂滅”
的判斷。
C
.與朱熹同時代的大慧宗杲認為,儒家的“
五常”
固然是人性的具體表現(xiàn),但只認此“
五常”
為天理,是見“
天”
不見“
人”

D
.朱熹認為,宗密把“
仁義”
看作世俗的“
恩愛”
,把“
仁義”
視為情而非義,因此佛教是不講究“
義理”
的。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佛教由于不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地教派,在傳入中國后必然會遭到儒家、道家等各種綱常名教的抵制與批評。
B
.儒家的“
義”
是“
仁義之義”
,包括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要求,佛教的“
義”
之有無是看做事時的心態(tài)。
C
.朱熹強調(diào)理事無二,意即倫理綱常的原則與日常的為人處事是不可分割的,他批評佛教之“
空”
是理事相背離。
D
.朱熹之所謂“
理”
即“
天理”
,它強調(diào)與日常生活實踐的結(jié)合,即程顥說的道不離日用,“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D
(D
偷換概念,“
佛教卻沒有見到‘
理’”
錯誤,原文是“
佛教不是沒有見到‘
理’
,而是見到了離開人倫日用的空理”
。)
2.B
(B
以偏概全,“
作者完全贊同朱熹對佛教‘
空虛寂滅’
的判斷”
與原文不符,依據(jù)原文,作者認為“
但是……
它的空是‘
心’
空而‘
事’
不空”
可知。)
3.A
(A
無中生有,原文并無此信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47756.html

相關(guān)閱讀:《墨家剎那輝煌之后為何在歷史上失蹤了?》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dǎo)
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閱讀答案
《歷史性的活化、延伸與推進》閱讀答案
在詩與思的辯難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來自同樣“富有熱情與痛
宗白華《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