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如
李國文
“吾不如”一詞,多次出現(xiàn)于古人的說辭之中。在史籍上,最常見到,也是最常引用的例子,莫過于漢高祖劉邦的“吾不如”了。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里這樣寫道:“天下已定。五月,高祖置酒洛陽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一連問了兩個“為什么”,我們仿佛看到,他那一臉的得意之色,驕矜之意;我們也仿佛聽到,他那張狂,牛氣,任性,矯情的口吻。
一個勝利者,當他凱旋時,一個成功者,當他收獲時,一個春風得意之人,當所有的大門都為他打開時,在他的潛意識中,肯定有一種樂意被人拍拍馬屁的沖動,有一種極想被人恭維崇拜的期待。雖然吹牛拍馬,溜須捧場,是一門不學(xué)成材、不教自會的學(xué)問,但有拍得好、捧得好者,也有拍得不好、捧得不好者。好的,有本事令被拍者、被捧的,于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拍,你的捧,斯為上乘。
這,他54歲,從公元前209起義,至此,不過七工夫,居然由亭長而漢王,由漢王而漢帝,成為一國之君。試想一下,坐在龍椅上的他,面對自己魚龍變化的命運,天淵差別的境遇,怕也有些不大相信這美夢果然成真的。所以,他等待大家的馬屁和吹捧,讓他找到天子的感覺。雖然,吹、拍、舔、溜,不免下作;雖然,諂、媚、哄、捧,十分肉麻,然而,它卻是立分尊卑的一桿秤。所謂“置酒洛陽宮”,說白了,就是他召開的一次賽馬大會,看誰馬得好,看誰馬得快。
于是,一個叫高起,一個叫王陵的馬屁精跳出來。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這兩位當然也算善馬屁者,不過,吹捧的力度不夠,溜須的水準稍差,哪有韓信曾經(jīng)的“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一拍,拍得劉邦那一份滋潤呢!高起、王陵的馬屁,哪能讓他感到盡興、覺得滿足呢!于是,他親自操刀,自拉自唱地給自己馬屁起來。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接下來,韶樂齊鳴,杯盞互動,載歌載舞,歡呼震天的熱鬧,司馬遷沒有描寫,但這種極盡頂禮膜拜的宏大場面,乃中國歷朝歷代之常規(guī),是可以想象得知的。這就是劉邦名垂青史的三個“吾不如”了。
再看“被不如”的這三位,便知道劉邦的這番話,說了,猶如不說。
洛陽宮的這次盛會,是大漢王朝開國第一會,張、蕭、韓三位功勛之臣,不可能缺席。如果他們?nèi)辉趫,為什么沒有表態(tài)?你不認為蹊蹺嗎?當然不一定要肉麻地謝主龍恩,可司馬遷筆下只字未提,顯然另有隱情?磥砜胺Q人精的這三位,明白得很,抬轎子的永遠比坐轎子的矮半截兒,絕不會因為摸了你的頂,以為從此就不抬轎子而坐轎子。他們太了解劉邦了。沒有態(tài)度,其實就是態(tài)度。即使陛下將他們吹捧上天,高不可攀,作過亭長的他還是要在天之上的,因為水漲船必高嘛!
(選自《文學(xué)自由談》第2期)
13.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劉邦為什么要“置酒洛陽宮”。 (4分)
答:
14.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的含義?(6分)
(1)說了,猶如不說。(2分)
答:
(2)抬轎子的永遠比坐轎子的矮半截兒,絕不會因為摸了你的頂,以為從此就不抬轎子而坐轎子。(4分)
答:
15.文章提及韓信認為劉邦“不能將兵,而善將將”的例子在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6.司馬遷為什么不描寫臣子們“頂禮膜拜的宏大場面”且“只字未提”三位功臣的表態(tài)?請加以探究。(6分)
答: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3.劉邦作為勝利者潛意識中有一種極想被人恭維崇拜的期待;找到作天子的感覺,與臣子分出尊卑;看誰擅于拍馬恭維(4分。每點2分,答到兩點即可)
14.(1)劉邦對三位的夸贊,不是真心夸贊,而是為了說明自己的高高在上(2分。“說了”、“猶如不說”的理解各1分) (2)臣子永遠在皇帝之下,絕不會因被皇帝表揚而失去臣子的本分(4分。“抬轎子的”、“坐轎子的”、“摸了你的頂”、“不抬轎子而坐轎子”的比喻義各1分,意思對即可)
15.內(nèi)容上:韓信善拍馬屁,高起、王陵的馬屁與之相比,不能讓劉邦感到盡興,覺得滿足。結(jié)構(gòu)上:照應(yīng)第三段所寫的上乘之拍,引出下文劉邦自我吹捧的論述(4分。內(nèi)容2分,結(jié)構(gòu)任一點2分)
16.給讀者留下思考的情境、想象的空間;司馬遷不想寫,對高祖有自己的褒貶態(tài)度;司馬遷善用互見法描寫人物,《高祖本紀》描寫的重點在表現(xiàn)高祖的善用人,而非臣子們的膜拜,臣子的表態(tài)可能在它傳中描寫(6分。每點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50109.html
相關(guān)閱讀:《歷史性的活化、延伸與推進》閱讀答案
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閱讀答案
《墨家剎那輝煌之后為何在歷史上失蹤了?》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dǎo)
在詩與思的辯難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來自同樣“富有熱情與痛
宗白華《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