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12
題。
王邦瑞,字惟賢,宜陽人。早有器識。為諸生,山東盜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成進士。改庶吉士。與王府有連,出為廣德知州。
嘉靖初,祖憂去。補滁州。屢遷南京吏部郎中,出為陜西提學僉事。坐歲貢不中式五名以上,貶濱州知州。再遷固原兵備副使。涇、?巨盜李孟春,流劫河東、西,剿平之。以祖母憂去。服除,復提學陜西,轉(zhuǎn)參政。母憂解職。起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艹吮敕福O伏敗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進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總督九門。邦瑞屯禁軍郭外,以巡捕軍營東、西長安街,大啟郭門,納四郊避寇者。兵部尚書丁汝夔下獄,命邦瑞攝其事,兼督團營?芡,請治諸將功罪,且浚九門濠塹,皆報可。邦瑞見營制久弛,極陳其弊。遂罷十二團營,悉歸三大營,以成寧侯仇鸞統(tǒng)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復條上興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請盡撤之,帝報從之。
仇鸞構(gòu)邦瑞于帝,帝眷漸移。會鸞奏革薊州
①
總兵官李鳳鳴、大同總兵官徐玨任,而薦京營副將成勛代鳳鳴,密云副將徐仁代玨。旨從中下。邦瑞言:
“
朝廷易置將帥,必采之公卿,斷自天子,所以慎防杜漸,示臣下不敢專也。且京營大將與列鎮(zhèn)將不相統(tǒng)攝,何緣京營,乃黜陟各鎮(zhèn)。今曲徇鸞請,臣恐九邊將帥悉奔走托附,非國之福也。
”
帝不悅,下旨誚讓。鸞又欲節(jié)制邊將,罷筑薊鎮(zhèn)邊垣。邦瑞皆以為不可。鸞大憾,益肆讒構(gòu)。會邦瑞復陳安攘
②
大計,遂嚴旨落職,以冠帶
③
辦事。居數(shù)日,大計自陳。竟除名,以趙錦代。
邦瑞去鴦益橫明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京營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數(shù)事,悉允行。逾卒。贈太子少保,謚襄毅,遣行人護喪歸葬。邦瑞嚴毅有識量。歷官四十,以廉節(jié)著。子正國,南京刑部侍郎。
(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
【注】
①
薊州:薊州鎮(zhèn),即下文
“
薊鎮(zhèn)
”
,今名薊縣,在天津市最北部,為明九邊重鎮(zhèn)之一。
②
安攘:排除禍患,使天下安定。
③
冠帶:戴帽束帶,泛指官吏貴族。
9.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止確的一項是
A.
命邦瑞攝其事
攝:代理
B.
邦瑞見營制久弛
弛:廢棄
C.
今曲徇鸞請
徇:示眾
D.
鸞人憾,益肆讒構(gòu)
構(gòu):誣陷、陷害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
J{j
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以祖母憂去
斧斤以時入山林
B.
且浚九門濠塹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C.
仇鸞構(gòu)邦瑞于帝
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D.
何緣京營,乃黜陟各鎮(zhèn)
不然,籍何以至此
11.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A.
邦瑞去鸞/益橫明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京營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
邦瑞去/鸞益橫/明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京營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
邦瑞去/鸞益橫/明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京營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
邦瑞去鸞/益橫明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京營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邦瑞輕時就有氣量和才識,補任滁州知州時,因國子監(jiān)的生員有五人以上考試不合格而獲罪,被貶為濱州知州。
B.
王邦瑞諳熟軍務,他總督九門時,因兵部尚書丁汝夔下獄,由他代理兵部事務,他提出的合理建議,皇帝都同意了。
C.
王邦瑞仕途坎坷,因為仇鸞的原因,皇帝對他的信任漸漸轉(zhuǎn)移。仇鸞因?qū)M被殺后,皇帝又重新重用他。
D.
王邦瑞能夠?qū)彆r度勢,因地制宜,他到了京營以后,根據(jù)具體情況向皇帝上書,都被允許施行。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
分
)
(
1
)復條上興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犬患,請盡撤之,帝報從之。
(5
分
)
。
(
2
)朝廷易置將帥,必采之公卿,斷自天子,所以慎防杜漸,示臣下不敢專也。
(5
分
)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9.C(
徇:順從、聽從
)
10.B(A
介詞,因為/介詞,按時;
B
連詞,并且;
C
介詞,向/介詞,表被動;
D
副詞,為什么/代詞,什么
)
11.C(
該句正確的標點應是:邦瑞去,鸞益橫。明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京營缺人,帝曰:
“
非邦瑞不可。
”
乃起故官。
)
12.A(“
補任滁州知州時
”
錯,應為
“
調(diào)出京城任陜西提學僉事時
”)
13.(1)
又分條呈上興辦廢除的六件事。其中說宦官掌管兵權(quán),是古今的大患,請求全部撤換他們。皇帝回復依從了他。
(“
條
”“
興革
”“
典
”“
報
”“
從
”
各
1
分
)
(2)
朝廷改換將帥,必須要采納公卿的意見,由皇帝決斷,以此來謹慎防止和杜絕禍亂的苗頭,向臣下表明,使他們不敢專斷。
(“
易置
”“
采
”“
所以
”“
慎防杜漸
”“
專
”
各
1
分
)
【文言文參考譯文】
王邦瑞,字惟賢,宜陽人。輕時就有氣量和才識?贾行悴湃雽W做生員的時候,山東盜匪興起,他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條策略。正德十二考中進士。改任庶吉士,與王府有關系,于是出京作廣德知州。
嘉靖初,因祖父去世而離職。
(
后
)
補任滁州知州。多次升遷至南京吏部郎中,調(diào)出京城出任陜西提學僉事。因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有五人以上考試不合格而獲罪,被貶為濱州知州。兩次變動官職任固原兵備副使。涇、?大盜李孟春,流竄搶劫黃河東、西,王邦瑞剿平了他們。因祖母去世離職。守喪期滿,又擔任陜西提學,轉(zhuǎn)任參政。因母親去世離職。起用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察安撫寧夏。敵寇乘河水結(jié)冰進犯,王邦瑞設伏擊敗了敵寇。改任南京大理卿。未上任,召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進升左侍郎。
俺答進犯都城,
(
朝廷
)
命王邦瑞總督九門。王邦瑞把禁軍駐扎在城外,以巡捕軍駐守東、西長安街,大開城門,接納四郊躲避敵寇的百姓。兵部尚書丁汝夔被關進牢獄,
(
朝廷
)
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務,同時督察團營。敵寇退卻,王邦瑞請求獎懲各將功過,并且疏浚九門濠溝,都被回復可以。王邦瑞見軍營制度長期廢棄,極力陳述其弊端。于是廢置十二團營,全都歸入三大營,讓成寧侯仇鸞統(tǒng)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專門督察軍營事務。又分條呈上興辦廢除的六件事。其中說宦官掌管兵權(quán),是古今的大患,請
求全部撤換他們;实刍貜鸵缽牧怂
仇鸞向皇帝誣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漸漸轉(zhuǎn)移。恰逢仇鸞奏請革除薊州總兵官李鳳鳴、大同總兵官徐玨的官職,而舉薦京營副將成勛代替李鳳鳴,密云副將徐仁代替徐玨。圣旨從宮中直接下達。王邦瑞說:
“
朝廷改換將帥,必須要采納公卿的意見,由皇帝決斷,以此來謹慎防止和杜絕禍亂的苗頭,表示臣下不敢專斷。況且京營大將與各鎮(zhèn)將領互不管轄,為什么為了京營將領,卻貶斥各鎮(zhèn)守將。如今曲從仇鸞請求,臣擔心九邊將帥都奔走請托依附,這不是國家的福分。
”
皇帝不高興,下詔書責備他。仇鸞又想節(jié)制守邊將領,停止修筑薊鎮(zhèn)的邊墻。王邦瑞都認為不可行。仇鸞非常恨他,更加肆意進讒言誣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陳述安撫和攘除大計,
(
皇帝
)
于是下嚴厲的詔令免去他的官職,讓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辦事。過了幾天,官吏考核時自我陳述。最終被除去官籍,讓趙錦代替。
王邦瑞離職,仇鸞更加專橫,第二被殺,趙錦也因結(jié)黨定罪貶戍邊關,于是皇帝漸漸思念王邦瑞。過了十,京營缺人,皇帝說:
“
非王邦瑞不可。
”
就起用他任原來的官職。王邦瑞到了京營以后,上述根據(jù)情況辦理的幾件事,都被允許施行。過了一去世,追贈太子少保,謚號襄毅,派使者護送靈柩回鄉(xiāng)安葬。王邦瑞嚴正剛毅,有才識和氣量。做官四十,以廉正有節(jié)操著稱。兒子王正國,任南京刑部侍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52873.html
相關閱讀:徹里,燕只吉臺氏 閱讀答案(江西高考試題)
有關“魏征”的文言文對比閱讀答案
“丞相公孫弘者”閱讀答案附譯文
先生姓朱,諱筠,字竹君 閱讀答案(安徽高考試題)
“叔孫通者,薛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