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
”
的華裔女建筑師
她是一名華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她的最新榮譽是獲得
2009
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并在白宮接受了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親自授勛。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她
--
就是林瓔。
林瓔印象:出自名門卻人淡如菊
林瓔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幾的事情。似乎每當述說她的背景時,都要提起那個顯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從未謀面的姑母、民國第一才女、我國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學教育的女建筑師
--
林徽因。的確,林瓔繼承了這個家族得天獨厚的藝術才華。
如今,
50
歲的林瓔依舊透著書齋學子的單純。面對媒體,她不愿過多上鏡;當有人走近她索取郵件地址時,她警惕地向后挪開身子,拒絕來者要求。林瓔的長相也確實和中學時代的林徽因有幾分相似,人淡如菊,濃濃的書卷氣質。
林瓔的父親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林瓔的才情,正是和姑媽林徽因一脈相承。
林瓔雖出自名門,卻并不膚淺和浮躁,這在她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的人和設計作品都展現了勇氣,沉著智慧,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設計痕跡,沒有浮夸的裝飾,運用來自大自然的靈感去設計,不去破壞,而是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
“
月相
”“
成行的蘆葦
”“
雪崩
”
等眾多設計作品,都流溢著一種寧靜、優(yōu)雅而潛流的美,一種無聲思考的美,一種充滿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
21
歲設計越戰(zhàn)紀念碑
林瓔雖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滿才華和曲折的人生卻開始得驚天動地。
1980
秋天,美國國家建筑家學會為越戰(zhàn)紀念碑在全國范圍內征集設計方案。還在耶魯大學建筑系讀大四的林瓔,在大師云集的
1421
個設計方案中,以看似簡單卻蘊含了無限力量的設計作品脫穎而出。一個評委會委員說:她的作品很簡約,但是越看就越覺得它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是永恒的紀念碑。
林瓔的設計引起了廣泛爭議。退伍軍人協(xié)會卻表示不滿,有人認為,這座紀念碑是對戰(zhàn)死者的不敬,紀念碑本該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陣亡者的名字應該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們戰(zhàn)死的時間排列;甚至連林瓔是一位華裔也成了問題,他們從政治上施加壓力,要求評審委員會更改原設計。在最后的決定會議上,林瓔堅持不改,以其獨有的倔犟和勇氣贏得勝利。
林瓔一夜成名。曾經飽受爭議的越戰(zhàn)紀念碑,如今已成為美國華盛頓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說,林瓔設計的紀念碑已經成為美國人的
“
哭墻
”
。其實那不準確,數不盡的美國人來到這里,攜來的不僅僅是眼淚,帶走的則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
記憶地圖
”
:第五座紀念碑為環(huán)保而建
如果越戰(zhàn)紀念碑體現了無聲的奉獻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無聲卻自然的詩。林瓔說,雖然她生長在一個幾乎遺忘了中國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里,但她卻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東方式的審美對她的影響。她說:
“
從學生時代起,我對東方建筑的興趣就遠勝于歐洲建筑。
”
從越戰(zhàn)、民權到女權、印第安人,林瓔為美國設計了
4
座具有標志意義的紀念碑。第
5
座紀念碑
“
什么在消逝
·
空屋
”
是她自己的選題:環(huán)保。
“
什么在消逝,空屋
”
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個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大型聲音及多媒體互動裝置。它被安置在北京當代藝術中心的地下展廳。游覽者手拿一塊有機玻璃正對地上的投影設備,那些已經滅絕和瀕臨滅絕的動物就會在眼前一一呈現:有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象牙喙啄木鳥,有正在消融的北極上孤單的北極熊,有大西洋里變得越來越小的鱈魚,還有已經滅絕的北美信鴿。
“
什么在消逝
·
空屋
”
計劃將至少持續(xù)十。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把屬于他自己的記憶或者是父輩們的記憶中的事物添加到這張
“
地圖
”
中
……
將
2050
時人類可能面臨的情境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出來,繪制出一張屬于未來的
“
地圖
”
。
林瓔用她的設計和藝術來呼吁人們保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正如她所說,紀念碑的存在,是為了告訴下一代什么是意義,而不是
“
丟掉一些東西,又丟掉另一些東西
”
。
(
3
月
18
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52977.html
相關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繞不過的“悠悠長水”》(附答案)
楊絳《記傅雷》閱讀答案
《從領獎臺上逃亡》閱讀
《國學守望者》閱讀答案
《風繼續(xù)吹:名人緬懷張國榮》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