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dú)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dāng),故王天下,立為天下,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紂染于崇侯、惡來,厲王染于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轂。此四王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殘身死,為天下?。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
齊桓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高偃,楚莊染于孫叔、沈尹,吳闔閭?cè)居谖閱T、文義,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dāng),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長柳朔、王勝,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強(qiáng),吳夫差染于王孫雒、太宰?,智伯搖染于智國、張武,中山尚染于魏義、偃長,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禮。此六君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當(dāng)。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逸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fèi)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當(dāng)也。
非獨(dú)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jǐn)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对姟吩“
必?fù)袼?rdquo;
,必謹(jǐn)所堪”
者,此之謂也。
【注釋】①
:堪通湛,浸染之意。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3
分) ( )
A
.染于蒼則蒼
蒼:深青色
B
.宗廟破滅,絕無后類
絕:全然
C
.其友皆好仁義,淳謹(jǐn)畏令
淳謹(jǐn):敦厚謹(jǐn)慎
D
.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
比周:結(jié)黨營私
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
分) ( )
A
.舜染于許由、伯陽
不求聞達(dá)于諸侯。
B
.此五君者所染當(dāng)
又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
.以其行理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D
.必謹(jǐn)所堪者,此之謂也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6
.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3
分) ( )
A
.墨子以“
必?fù)袼,必?jǐn)所堪”
,結(jié)束全篇,言辭懇切。墨子悲天憫人,諄諄教誨,告誡要交友得當(dāng),國君要用人得當(dāng)。
B
.《所染》篇以染絲為喻,說明天子、諸侯、大夫必須正確選擇自己的親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積極的影響。
C
.《所染》文氣貫穿,前后的說理具有一致性。所舉基本都是正反兩例,將圣王和暴君,賢臣和好佞基本相對。
D
.墨子將國君比作絲,將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輔佐則“
染當(dāng)”
,“
染當(dāng)”
則順天理而行,順天理而行則可“
功名蔽天下”
。
7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此四王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殘身死,為天下?。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5
分)
(2)
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逸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fèi)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5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53490.html
相關(guān)閱讀:“羅亨信,字用實(shí),東莞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蘇洵《名二子說》閱讀答案附翻譯
“王琚,懷州河內(nèi)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張昭,字潛夫》閱讀答案附譯文
“慈圣光獻(xiàn)曹皇后,真定人”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