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題。
中國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發(fā)生在唐、宋之際,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全面變動的大時代。“
士”
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間一系列變動的結果。“
士”
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學復興的重點放在“
治道”
上。
第一,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勢力割據(jù)地方,武人橫行中國。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須制裁武將的跋扈,因此開始“
延儒學文章之士”
講求文治。宋太祖繼周而起,更是有計劃地“
偃武修文”
。“
士”
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來愈高。
第二,六朝、隋、唐的門第傳統(tǒng)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斷絕了。宋代的“
士”
絕大多數(shù)都從“
四民”
中產(chǎn)生,1069
蘇轍說:“
凡今農(nóng)、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
這條鐵證足以說明宋代“
士”
即從“
民”
來,而且人數(shù)激增。
第三,“
民”
變成“
士”
的關鍵在科舉考試,而宋代制度則是重新創(chuàng)建的,與唐代科舉仍受門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舉則在武人手中,考試由兵部執(zhí)行。周世宗才開始重視進士,考試嚴格,中進士后如才學不稱,還會斥退。宋代重建科舉,考卷是“
糊名”
的,極難作弊,進士人數(shù)則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則每科增至數(shù)百名。宋代朝廷對進士又特別尊重,故有“
焚香禮進士”
之說。“
民”
成“
進士”
之后自然會發(fā)展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是宋代出現(xiàn)“
士以天下為己任”
意識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他們已自認為是政治主體,不僅是文化主體或道德主體而已。
宋代儒學一開始便提出“
回向三代”
,即重建政治秩序。這不但與朝廷的意圖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縣令多出身武人,不關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壞得不能再壞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讀書知理的士人來治理地方。他們第一次看到宋代重開科舉,參加考試的士人紛紛出現(xiàn)在道路上,都非常興奮,父老指著他們說:“
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
必須認識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為什么宋代儒學復興的重點放在“
治道”
上面,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變“
天下無道”
為“
天下有道”
。“
回向三代”
便是強調政治秩序(“
治道”
)是第一優(yōu)先。慶歷和熙寧變法是把“
治道”
從理論推到實踐。張載、程顥最初都參加了王安石的變法運動。張載說“
道學與政事”
不可分開,程頤也認為“
以道學輔人主”
是最大的光榮。不但儒學如此,佛教徒也同樣推動儒學的政治革新,他們認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發(fā)展的前途!吨杏埂泛汀洞髮W》同樣是佛教高僧如智圓、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
入世轉向”
首先也集中在“
治道”
。
宋代“
士”
以政治主體自居,他們雖然都寄望于“
得君行道”
,但卻并不承認自己只是皇帝的“
工具”
,而要求與皇帝“
同治天下”
。最后的權源雖在皇帝手上,但“
治天下”
之“
權”
并非皇帝所能獨占,而是與“
士”
共同享有的。他們理想中的“
君”
是“
無為”
得虛名,實際政權則應由懂得“
道”
的士來運用。在這一心態(tài)下,所謂“
道學”
(或“
理學”
),第一重點是放在變“
天下無道”
為“
天下有道”
。
(節(jié)選自《中國文化史通釋》,余英時著,有刪改)
1
.下列關于“
宋士”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
分)(
)
A
.周世宗有感于唐未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武人橫行,開始講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計劃“
偃武修文”
,宋士的政治地位越來越高。
B
.五代時,六朝、隋、唐以來沿襲已久的門第傳統(tǒng)差不多已完全斷絕,宋士絕大多數(shù)由“
四民”
中產(chǎn)生,且人數(shù)大大增加。
C
.宋代重建科舉,且對進士特別尊重,使得宋士發(fā)展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是宋士“
以天下為己任”
的根本原因。
D
.宋士以政治主體自居,不承認自己只是皇帝的“
工具”
,要求與皇帝“
同治天下”
,他們理想中“
君”
是“
無為”
得盛名。
2
.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l
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
.①
段先提出唐、宋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全面變動的大時代,這一時代變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從而使得宋代儒學復興重點放在“
治道”
上。
B
.②③④
段緊承①
段,并逐段遞進,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進而指出其產(chǎn)生來源及其產(chǎn)生“
以天下為己任”
意識的原因,具體闡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
.⑤
段指出宋代儒學提出的“
重建政治秩序”
既符合朝廷意圖,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⑥
段舉例重點論述張載等宋儒在“
治道”
理論和實踐上的努力。
D
.⑦
段總結全文,并照應文章開頭,指出正是因為宋士在政治地位上的變化,政治心態(tài)也隨之變化,要求與皇帝“
同治天下”
,從而實現(xiàn)“
天下有道”
的政治理想。
3
.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
A
.宋士認為自己不僅是文化主體或道德主體,更是政治主體,因此他們相信自己完全有責任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皇帝只需要放權就可以了。
B
.宋代儒學強調重建政治秩序,不但符合朝廷意圖,也符合百姓愿望,因為宋代朝廷對唐朝吏治敗壞、武人橫行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深惡痛絕。
C
.宋代儒學復興的重點放在“
治道”
上面,這不僅符合孔子的原意,他們更將理論推向實踐,張載和程頤最初都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便是明證。
D
.宋士雖都寄望于“
得君行道”
,但同時也認為權應由君與士共享,正是基于這一心態(tài),“
道學”
的重點放在變“
天下無道”
為“
天下有道”
。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54992.html
相關閱讀:《科學不怕挑戰(zhàn)》閱讀及答案
《“厚德載物”的當下價值》閱讀答案
《隱秀》閱讀答案
《語言與文化 金開誠》閱讀答案
論述類文本閱讀(18分)朱以撒《欣賞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