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學。歷國子主簿、太仆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換著作佐郎、直史館。為政清簡,遠人便之。
會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員外郎,充開封府判官。太宗征河東,廷美將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
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
廷美由是懇請從行。使高麗,暴風折檣,舟人怖恐,端讀書若在齋閣時。
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
端為人糊涂。”
太宗曰:“
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決意相之。端為相持重,識大體,以清簡為務。慮與寇準同列,先居相位,恐準不平,乃請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從之。時同列奏對多有異議,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內(nèi)出手札戒諭:“
自今中書事必經(jīng)呂端詳酌,乃得聞奏。”
端愈謙讓不自當。
初,李繼遷擾西鄙,保安軍奏獲其母。至是,太宗欲誅之,以寇準居樞密副使,獨召與謀。準退,過相幕,端疑謀大事,邀謂準曰:“
邊鄙常事,端不必與知,若軍國大計,端備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準遂告其故,端曰:“
何以處之?”
準曰:“
欲斬于保安軍北門外,以戒兇逆。”
端曰:“
必若此,非計之得也,愿少緩之,端將覆奏。”
入曰:“
昔項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
愿分我一杯羹。’
夫舉大事不顧其親,況繼遷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殺之,明日繼遷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結(jié)怨仇,愈堅其叛心爾。”
太宗曰:“
然則何如?”
端曰:“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養(yǎng)視之,以招來繼遷。雖不能即降,終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撫髀稱善曰:“
微卿,幾誤我事。”
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繼遷尋亦死,繼遷子竟納款請命,端之力也。
端姿儀瑰秀,有器量,寬厚多恕,善談謔,意豁如也。雖屢經(jīng)擯退,未嘗以得喪介懷。李惟清自知樞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謁,乃彈奏常參官疾告逾受奉者,又構人訟堂吏過失,欲以中端。端曰:“
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
(選自《宋史·
列傳第四十》有刪改)
【注】①
趙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9
.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會秦王廷美尹京尹:治理,擔任……
府尹
B
.邊鄙常事,端不必與知鄙:邊邑、邊境
C
.宜置于延州,使善養(yǎng)視之視:看待、對待
D
.又構人訟堂吏過失,欲以中端構:通“
購”
,購買
10
.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呂端“
大事不糊涂”
的一組是(3
分)
①
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 ②
舟人怖恐,端讀書若在齋閣時
③
乃請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④
端愈謙讓不自當
⑤
使善養(yǎng)視之,以招來繼遷 ⑥
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太宗征討河東時,呂端任開封府判官,他力勸趙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隨從太宗一起出征,廷美聽從了他的建議。
B
.呂端和寇準輪流執(zhí)掌宰相事務時,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問題時大多發(fā)表獨特的意見,只有呂端很少有所倡議。
C
.太宗原本想殺死叛將李繼遷的母親來懲戒叛逆,呂端主動探知后立即勸諫太宗不殺她且善養(yǎng)她,后來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繼遷。
D
.李惟清從掌管樞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為懷疑是呂端打壓自己,就趁呂端不上朝時彈劾中傷呂端,呂端對流言不以為慮。
12
.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
分)
(1
)今主留務,非所宜也。(2
分)
(2
)夫舉大事不顧其親,況繼遷悖逆之人乎?(3
分)
(3
)雖屢經(jīng)擯退,未嘗以得喪介懷(4
分)
13
.請用斜線(/
)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
處)(3
分)
時趙普在中書嘗曰吾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于言真臺輔之器也。歲余,左諫議大夫寇準亦拜參知政事。端請居準下,太宗即以端為左諫議大夫,立準上。每獨召便殿,語必移晷。
(選自《宋史·
列傳第四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71447.html
相關閱讀:《詹體仁,字元善》閱讀答案及評分細則
高中文言文閱讀《鄧肅》附答案及譯文
柳宗元《送從弟謀歸江陵序》閱讀答案及翻譯
“泗水之濱多美石”閱讀答案附譯文
《賈島傳》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