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19
分)
三,吳將欲伐楚,未行。伍子胥、白喜相謂曰:“
吾等為王養(yǎng)士,畫其策謀,有利于國,而王故伐楚出其令,托而無興師之意,奈何?”
有頃,吳王問子胥、白喜曰:“
寡人欲出兵,于二子何如?”
子胥、白喜對曰:“
臣愿用命。”
吳王內(nèi)計二子皆怨楚,深恐以兵往,破滅而已。登臺向南風而嘯,有頃而嘆,群臣莫有曉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薦孫子于王。
孫子者,名武,吳人也,善為兵法。辟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鑒辯,知孫子可以折沖銷敵,乃一旦與吳王論兵,七薦孫子。吳王曰:子胥托言進士,欲以自納。
而召孫子,問以兵法,每陳一篇,王不知口之稱善,其意大悅。問曰:“
兵法寧可以小試耶?”
孫子曰:“
可,可以小試于后宮之女。”
王曰:“
諾。”
孫子曰:“
得大王寵姬二人以為軍隊長,各將一隊。”
令三百人皆被甲兜鍪,操劍盾而立,告以軍法,隨鼓進退,左右回旋,使知其禁。乃令曰:“
一鼓皆振,二鼓操進,三鼓為戰(zhàn)形。”
于是宮女皆掩口而笑。孫子乃親自操?擊鼓,三令五申,其笑如故。孫子顧視諸女,連笑不止。孫子大怒,兩目忽張,聲如駭虎,發(fā)上沖冠,項旁絕纓。顧謂執(zhí)法曰:“
取??。”
孫子曰:“
約束不明,申令不信,將之罪也。既以約束,三令五申,卒不卻行,士之過也。軍法如何?”
執(zhí)法曰:“
斬!”
武乃令斬隊長二人,即吳王之寵姬也。
吳王登臺觀望,正見斬二愛姬,馳使下之令曰:“
寡人已知將軍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宜勿斬之。”
孫子曰:“
臣既已受命為將,將法在軍,君雖有令,臣不受之。”
孫子復?鼓之,當左右進退,回旋規(guī)矩,不敢瞬目,二隊寂然,無敢顧者。于是乃報吳王,曰:“
兵已整齊,愿王觀之,惟所欲用,使赴水火,猶無難矣,而可以定天下。”
吳王忽然不悅,曰:“
寡人知子善用兵,雖可以霸,然而無所施也。將軍罷兵就舍,寡人不愿。”
孫子曰:“
王徒好其言,而不用其實。”
子胥諫曰:“
臣聞,兵者兇事,不可空試。故為兵者,誅伐不行,兵道不明。今大王虔心思士欲興兵戈以誅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諸侯非孫武之將而誰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zhàn)者乎?”
于是吳王大悅,因鳴鼓會軍,集而攻楚。
(節(jié)選自《吳越春秋·
闔閭內(nèi)傳》)
16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托而無興師之意
托:借故推托
B.
胥乃明知鑒辯
辯:善辯
C.
項旁絕纓
絕:斷
D.
孫子復?鼓之
?:指揮
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
分)
A.
乃一旦與吳王論兵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B.
欲以自納
奉宣室以何
C.
操劍盾而立
爭割地而賂秦
D.
因鳴鼓會軍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18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3
分)
A.
選文通過具有個性的語言描寫、深刻的心理描寫、生動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表現(xiàn)出了吳王的老謀深算、剛愎護短,孫子的精通兵法、執(zhí)法如山,以及伍子胥的能言善諫、善體上意。
B.
吳王深知子胥、白喜二人對楚國的深仇,因此擔心讓他們帶兵出征會失敗,導致破滅,所以登上高臺,猶豫嘆息。
C.
吳王令孫子勿斬愛姬,但孫武以“
將法在軍,不受君令”
為由,依然斬殺了二姬,使吳王不悅,最終不愿檢閱“
后宮軍隊”
。
D.
孫子以后宮姬妾為訓練對象,是為了展現(xiàn)其兵法神通、軍令如山,斬殺二姬也是殺一儆百之意。但他不了解吳王作為統(tǒng)治者的性格,導致吳王讓他罷兵回館舍。
19
.用“/”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
分)
今大王虔心思士欲興兵戈以誅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諸侯非孫武之將而誰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zhàn)者乎?
2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
分)
(1)
當左右進退,回旋規(guī)矩,不敢瞬目,二隊寂然,無敢顧者。(4
分)
譯文:
(2)
寡人知子善用兵,雖可以霸,然而無所施也。(3
分)
譯文: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72692.html
相關(guān)閱讀:《芋老人者》閱讀答案
《畫舫齋記》閱讀答案及翻譯
《李?》閱讀答案及翻譯
《高祖還鄉(xiāng)》閱讀答案
“任伯雨字德翁”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