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7
題。
樂運,字承業(yè),南陽清陽人。運少好學(xué),涉獵經(jīng)史。十五而江陵滅,隨例遷長安。其親屬等多被籍沒,運積為人傭保,皆贖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謹,由是以孝聞。梁故都官郎瑯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為《孝義傳》。性方直,未嘗求媚于人。為露門學(xué)士。前后犯顏屢諫武帝,多被納用。建德二,除萬縣丞。抑挫豪右,號稱強直。武帝嘉之,特許通籍,事有不便于時者,令巨細奏聞。
武帝嘗幸同州,召運赴行在所。既至,謂日:“
卿言太子如何人?”
運日:“
中人也。”
時齊王憲以下并在帝側(cè),帝顧謂憲等日:“
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聰明睿智,唯運云中人,方驗運之患直耳。”
于是因問運中人之狀。運對曰班固以齊桓公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選宮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訖,詔天下公除
①
。運上疏日:“
三之喪,自天子達于庶人。先王制禮,安可誣之。”
書奏,帝不納。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運乃輿櫬
②
詣朝堂,陳帝八失。帝大怒,將戮之。內(nèi)史元嚴(yán)諫,因而獲免。翌日,帝頗感悟,召運謂之日:“
朕昨夜思卿所奏,實是忠臣。”
乃賜御食以賞之。朝之公卿,初見帝甚怒,莫不為運寒心。后見獲賞,又皆相賀,以為幸免獸口。
內(nèi)史鄭譯常以私事請托,運不之許,因此銜之。及隋文帝為丞相,譯為長史,遂左遷運為廣
州?陽令。開皇五,轉(zhuǎn)毛州高唐令。頻歷二縣,并有聲績。運常愿處一諫官,從容諷議,而性訐直,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發(fā)憤錄夏、殷以來諫爭事,集而部之,名日《諫苑》。奏上之,隋文帝覽而嘉焉。
(選自《北史·
樂運傳》,有刪改)
【注】①
公除:指帝王身負國事之重,因公權(quán)宜禮制,除下喪服。②
輿櫬(
chèn)
:載棺以隨。
4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A
、運對日/班固以齊桓公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選官官以匡弼之
B
、運對日/班固以齊桓公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選官官以匡弼之
C
、運對日/班固以齊桓公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選官官以匡弼之
D
、運對日/班固以齊桓公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選官官以匡弼之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A
、經(jīng),文中指古代經(jīng)典。有時特指儒家經(jīng)典,如《易經(jīng)》《書經(jīng)》《詩經(jīng)》等。
B
、通籍,文中指記名于門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掛在宮門外,可以進出官門。
C
、朕,文中為皇帝自稱。朕,原為第一人稱代詞,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或有身份的官員專用的自稱。
D
、幸同州,文中指皇帝到同州。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
幸”
。妃、嬪受皇帝寵愛,叫“
得幸”
。
6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A
、樂運顧念親屬,以孝聞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積累財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親屬;他盡心侍奉母親和寡嫂,事跡被寫進《孝義傳》。
B
、樂運敢于打擊權(quán)貴,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擔(dān)任萬縣丞時,抑制、打擊豪門大族,受到武帝嘉獎,令他奏報不利于時政的大小事。
C
、樂運不顧個人安危,敢于犯顏直諫。他上疏反對皇帝不按先王禮儀服喪的做法;他帶著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諫,陳述皇帝的八大過失。
D
、樂運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從小立志做一名諫官,然而他秉性剛直,被人排斥打擊,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奉皇帝的命令編纂《諫苑》。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
分
)
(1)
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聰明睿智,唯運云中人,方驗運之忠直耳。(
5
分)
(2)
內(nèi)史鄭譯常以私事請托,運不之許,因此銜之。(
5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4
、B
(原文標(biāo)點為“
運對曰:“
班固以齊桓公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膳c為善,亦可與為惡也。”
帝曰:‘
我知之矣。’
遂妙選宮官以匡弼之”
)
5
.C(“
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或有身份的官員專用的自稱”
錯,應(yīng)是“
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
6
.D
(“
從小立志”
于文無據(jù),“
奉皇帝的命令編纂”
也不符文意)
7
.(1)
百官討好我,都說太子聰穎明智,只有樂運說是平常人,正好證明樂運的忠誠正直啊。(得分點:佞、方、驗各1
分,句意2
分)
(2)
內(nèi)史鄭譯經(jīng)常以私事請求托付,樂運沒有答應(yīng)他,鄭譯因此記恨他。(得分點:托、銜、句式“
不之許。各1
分,句意2
分)
參考譯文:
樂運,字承業(yè),是南陽?陽人。樂運少時就喜歡學(xué)習(xí),涉獵經(jīng)書史籍。十五歲時(粱的都城)江陵被攻占,(樂運)按照慣例被送到長安。他的親屬大多被沒收家產(chǎn)(成為奴蜱),樂運多給別人做雇工。(樂運)用財物把親屬都贖為平民。他侍奉母親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憑著有孝行聞名。粱故都官郎瑯邪郡的王澄贊賞他,編列他的品行事跡寫進《孝義傳》。樂運秉性正直,未曾討好別人。擔(dān)任露門學(xué)士。前后多次冒犯勸諫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任命為萬縣丞。樂運抑制打擊豪門大族,號稱剛強正直。武帝嘉獎他,特許他記名于門籍隨時進入宮中,有不利于時政的事,令他無論大小都可以奏報。
武帝曾經(jīng)到同州巡視,召樂運趕赴同州。樂運到后,武帝對他說:“
你說太子是什么樣的人?,樂運回答:“
是平常人。”
當(dāng)時齊王宇文憲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邊,武帝回頭對宇文憲等人說:“
百官討好我,都說太子聰穎明智,只有樂運說是平常人,正好證明樂運的忠誠正直啊。”
于是又問樂運平常人是什么樣子的。樂運回答說:“
班固認為齊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業(yè),豎貂輔佐他國家就亂?梢院退龊檬拢部梢院退鰤氖。”
武帝說:“
我知道了。”
于是就精選東宮官員來匡正輔導(dǎo)太子。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繼承帝位,葬禮剛剛結(jié)束,就下詔因事繁忙,皇帝臨時除去喪服。樂運上奏疏說:“
三服喪期’
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應(yīng)遵循)。先王禮儀,怎么可以改變呢。”
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從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
而糊涂兇暴更加厲害。樂運于是帶著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諫,陳述宣帝的八大過失。宣帝大怒,準(zhǔn)備殺掉他。內(nèi)史元嚴(yán)勸諫,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點感悟,召見樂運并且對他說:“
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實在是忠臣。”
于是賜給他帝王飲食來獎賞他。滿朝的公卿,起初見宣帝很憤怒,無不為樂運擔(dān)心。后來見他受到賞賜,又都祝賀他,認為他是幸免予虎口。
,.
內(nèi)史鄭譯經(jīng)常以私事請求托付,樂運沒有答應(yīng)他,鄭譯因此記恨他。當(dāng)隋文帝為丞相時,鄭譯擔(dān)任長史,于是將樂運降職為廣州?陽縣令。開皇五,轉(zhuǎn)任毛州高唐縣令。連續(xù)歷任二縣,都有聲譽政績。樂運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諫官,可以從容不迫地進行勸諫議論,然而他秉性剛直,被人排斥打擊,最終未被任用為諫官。于是就發(fā)憤抄錄夏朝、商朝以來直言諫爭的事例,集合成一部書,取書名叫《諫苑》。將書奏上,隋文帝閱讀后贊賞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77131.html
相關(guān)閱讀:《永州韋使君新堂記》閱讀答案附翻譯
《韓鏞,字伯高》閱讀及翻譯
袁枚《游黃山記》閱讀答案(附翻譯)
“王璽,太原左衛(wèi)指揮同知也!遍喿x答案及翻譯
“杜黃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