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郅
)
惲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氣高抗,不慕當世。王莽末,民不堪命,惲西至長安,上書諫莽曰:
“
臣聞智者順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陛下宜順天命,轉(zhuǎn)禍為福。
”
莽大怒,即下詔獄,劾惲大逆。猶以惲據(jù)正義,難即害之,使黃門近臣脅導(dǎo)惲,令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惲終不轉(zhuǎn),曰:
“
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
”
遂系經(jīng)冬,會赦得免,因南游蒼梧。
建武初,自蒼梧還鄉(xiāng)里,縣令卑身崇禮以為門下掾,惲感其意,遂為之屈。久之,為郡功曹。
汝南舊事,冬饗,百里內(nèi)縣皆持牛酒到府宴飲。時太守歐陽歙饗禮訖,教曰:
“
西部都郵繇延,天資忠貞,稟性公方,典部折衡,推破奸雄。今與眾儒共論延功,顯之于朝。
”
惲前跪曰:
“
明府有言而誤,不可掩覆。按延質(zhì)性貪邪,所在荒亂,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而明府以惡為善,股肱不爭,此既無君,又復(fù)無臣,君臣俱喪,孰舉有罪
?
君雖顛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
”
歙甚慚,遂不宴而罷。惲歸府,因稱病。延亦退。
(
門下掾
)
鄭次都素清高,與惲厚,招惲去,曰:
“
道不同不相為謀自古而然子心直誠三代之道繇延雖去必復(fù)還吾不忍見子有不
!”
次都遂去,隱于弋陽山中。居數(shù)月,延果復(fù)召,惲即去,從次都止,漁釣甚娛。留數(shù)十日,惲喟然嘆曰:
“
天生俊士以為民,無乃違命而亂倫乎?鳥獸不可與同群,子從我為伊尹
①
乎
?”
次都曰:
“
吾耄矣,安得從子。
”
各別去。
郡舉孝廉,為郎,遷上東門侯。世祖
②
嘗夜出,還,詔開門人,惲不內(nèi)。上令從門舉火射帝面,惲對曰:
“
火明燎遠。
”
遂拒不開。明日,惲諫曰:
“
昔文王不敢盤游于田,以萬民惟正。陛下既游獵山林,夜以繼晝,其如社稷宗廟何
?”
由是上重之,后為梁令、長沙太守,崇教化,表異行。
(
選自《后漢書》,有刪改
)
[
注
]
①
伊尹:商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
②
世祖:漢光武帝劉秀。
16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莽大怒,即下詔獄
獄:監(jiān)獄
B
.遂系經(jīng)冬,會赦得免
系:羈押
C
.今與眾儒共論延功,顯之于朝
顯:明顯
D
.詔開門人,惲不內(nèi)
內(nèi):同
“
納
”
,交出
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
①
令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
②
若屬皆且為所虜
B
.
①
久之,為郡功曹
②
不知東方之既白
C
.
①
而明府以惡為善,股肱不爭
②
?以為輪
D
.
①
惲歸府,因稱病
②
不如因善遇之
18
.下列關(guān)于文章內(nèi)容的表述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王莽末,郅惲到京城長安,借天命禍福之說勸諫王莽還政于劉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但終得赦免。
B
.郅惲認為西部督郵繇延生性貪婪邪惡,治理政事荒廢而紊亂,勸諫郡守歐陽歙將他棄用,正因此,繇延沒有獲得推薦。
C
.郅惲雖一度追隨友人鄭次都歸隱山林,但終不肯與鳥獸為伍,可見他的思想主流是積極入世的,主張人生要有所作為。
D
.文中寫到了郅惲三次直言進諫,前兩次都因所諫招惹大禍。只有第三次勸諫光武帝劉秀,反而得到了劉秀的器重。
19
.用
“
/
”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3
分
)
道不同不相為謀自古而然子心直誠三代之道繇延雖去必復(fù)還吾不忍見子有不
20.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6
分
)
①
縣令卑身崇禮以為門下掾,惲感其意,遂為之屈。
(4
分
)
②
天生俊士以為民,無乃違命而亂倫乎?
(2
分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77153.html
相關(guān)閱讀:《光武帝紀 范曄》閱讀
“李安,字玄德,隴西狄道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擬論姚瑩功罪狀》閱讀答案及翻譯
《王溫舒?zhèn)鳌烽喿x答案及翻譯
《趙豫,字定素》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