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
①
予別丘墓三矣。今夏,始與二弟至里中拜于松楸,而憩于先居。先居傍有荷葉山,喬木千章。今日諸叔偶不見召,日暮無事,乃與二弟步于山中。擇高阜處,藉草而坐。因思兒時常騎羊來此,每一至,不啻如四五十里外而今視之?dāng)?shù)步耳。山之蒼蒼,水之晶晶,樹之森森,自少至長,習(xí)而安之,不見有異。今偶游焉,而覺其幽靜蓊郁,愛玩不能舍去。久矣夫,予之在城市也!
②
俄而月色上衣,樹影滿地,紛綸參差,或織而簾,又寫而規(guī)。至于密樹深林,迥不受月,陰陰昏昏,望之若千里萬里,?①
不可測。劃然放歌,山應(yīng)谷答,宿鳥皆騰
。噫嘻!予生于斯,長于斯,游戲于斯,二十余,而猶有不盡之景乎?徘徊欲去,而有聲自東南來,慷慨悲怨,如嘆如哭。即而聽之,雜以轆轤之響。予乃謂二弟曰:“
此憂旱之聲也。夫人心有感于中而發(fā)于外,喜則其聲愉,哀則其聲凄。女試聽夫酸以楚者,憂禾稼也;沉以下者,勞苦極也;忽而疾者,勸以力也。其詞俚,其音亂,然與旱既太甚之詩,不同文而同聲,不同聲而同氣。真詩其果在民間乎!”
語終,而天風(fēng)夜起,歌聲漸近。二弟無言,予亦嘿嘿。聲之悲怨,有加于初;向之歡適者,化為凄愴矣。遂相與踏月而去。
【注】①
?:yǎo
,眼睛眍進去,喻深遠。
22
.第①
段“
習(xí)而安之”
中的“
之”
指
。(用自己的話回答)(2
分)
23
.第①
段畫線句的句中應(yīng)有兩處停頓,請用“
/”
加以標(biāo)出。(2
分)
24
.簡析第②
段段首景物描寫的作用。(3
分)
25
.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
分)
A.
作者是為了追憶幼時的美好時光才特意去荷葉山的。
B.
作者厭倦了久處城市的喧鬧和繁雜,渴望回歸故鄉(xiāng)。
C.
荷葉山與往日相比有很多變化,作者已經(jīng)不認識了。
D.
作者重點不在記游,而在抒發(fā)聽到田夫悲歌的感慨。
26
.請以學(xué)過的課文為例,談?wù)勀銓ψ髡咚f的“
真詩其果在民間乎”
的理解。(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22
.(2
分)荷葉山上包括青山、流水、大樹等的一切自然景物。
23
.(2
分)不啻如四五十里外/(1
分)而今視之/(1
分)數(shù)步耳
24
.(3
分)作者以素雅簡練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夏日夜晚的山間月影圖,營造了寂靜幽深的環(huán)境氛圍(1
分)。既抒發(fā)了作者不舍依戀之情、“
猶有不盡之景”
的驚喜之情(1
分);又為下文聽到另有歌聲作鋪墊(1
分)。
25
.(2
分) D
26
.(3
分)作者所說的“
真詩在民間”
是指以日常生活為內(nèi)容題材,以真情實感為抒情方式的民歌創(chuàng)作,具有真實、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1
點)。例如《詩經(jīng)》、漢樂府民歌、六朝民歌等等(具體作品簡略展開舉例1
點)都是最好的證明!遁筝纭穼υ谒环降囊寥说钠竽角榫,正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寫照。(分析1
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79522.html
相關(guān)閱讀:閱讀:翟守素,濟州任城人
高中文言文《虞延》閱讀答案及譯文
《游南岳記》閱讀答案及翻譯
學(xué)案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內(nèi)涵
《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志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