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劉可毅
客有以善相馬者言予曰:“
毗陵驛當孔道,羽檄急,則云陽、錫山南北三百里,吾驛樞其中,蹄聲、鐸聲、?聲,午交衢,晝夜不絕。驛置馬,故無弗良也。江陰金逸亭部卒善畜馬,過武進,貨之驛者一。帖耳曳尾,足涂泥,?下矣。而曰:‘
是嘗陷于賊,沉于淵,摧于鋒刃者,固百戰(zhàn)余也。’
而廄故所畜者,蘭筋①
豎面,雄健出馬上。而馬又不任施羈?,蹄嚙乘者使踣。而時或風(fēng)厲霜肅,林木瑟瑟下,則又仰首鳴鳴嘶,足奮擲地,絕轡騰躍,飆忽若鷹隼,追勿得。而他馬則馴伏櫪下。方是時,善相馬者等定他馬,此下之。而廄卒以馬弗良,益益他馬芻,他馬益壯,益善走,而馬亦益老。
“
江陰金逸亭者,從李勇毅百戰(zhàn)蘄、黃、潛、太、舒、桐間。折西規(guī)德安隨州,北解南陽圍,復(fù)東下統(tǒng)防休寧。軍畜名馬,多能絕塵馳,戰(zhàn)輒陷陳,奔突矛彈,望景不可見。”
若客言,馬固甚凡也。
則又曰:“
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見馬早:‘
是憊至此耶?昔陷于賊,沉于淵,摧于鋒刃,而卒以自全。復(fù)卒以憊,毋寧其死于賊淵鋒刃猶有令名焉,而顧郁郁久居此耶?’
馬似聞言悲,卒去,不食死。廄卒剖馬革,則腹脅隱旋作龍鱗文,驚,報相馬者。至,大言曰:‘
予固言馬之良也,而駑視以死。’
埋馬于驛之陰。”
予聞之悲,而記其語,客亦去。
【注】①
蘭筋:馬目上的筋名。古人認為馬目上蘭筋豎者,可行千里。
轅馬說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載之車,見馬之負轅者而感焉。
古之車,獨?加衡而服兩馬。今則一馬夾轅而駕,領(lǐng)局于?,背承乎?,靳前而?后。其登?也,氣盡喘汗,而后能引其輪之卻也。其下?也,股蹙蹄攢,而后能抗其轅之伏也。鞭策以勸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顛,折筋絕骨,無所避之,而眾馬之前導(dǎo)而旁驅(qū)者不與焉。其渴飲于溪,脫駕而就槽櫪,則常在眾馬之后。
噫,馬之任孰有艱于此者乎!然其德與力,非試之轅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稱,則雖善御者不能調(diào)也。駑蹇者力不能勝,狡憤者易懼而變,有行坦途驚蹶而僨其車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濘旋淖陷,常自頓于轅中,而眾馬皆為所掣。
嗚呼,將車者,其慎哉。
9
.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毗陵驛當孔道 孔:大
B
.善相馬者等定他馬 等定:定等次,評出優(yōu)劣的級別。
C
.而眾馬之前導(dǎo)而旁驅(qū)者不與焉 與:和,跟
D
.常自頓于轅中 頓:困頓
【答案】C.
與:遇到(這種困難)。
10
.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屬于表現(xiàn)良馬情態(tài)的一組是
①
帖耳曳尾,足涂泥 ②
蹄嚙乘者使踣
③
戰(zhàn)輒陷陳,奔突矛彈 ④
領(lǐng)局于?,背承乎?
⑤
有行坦途驚蹶而僨其車者矣 ⑥
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答案】A. ⑤⑥
是寫不能勝任駕轅的馬的窘態(tài)的。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江陰金逸亭部卒將一匹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戰(zhàn)馬賣給毗陵驛站,相馬者因為它溫順,缺少桀驁不訓(xùn)的氣質(zhì),就認為它是一匹普通的馬。
B
.部卒因為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驛站的時候,見馬已經(jīng)老了,感慨說如果因為疲頓的樣子死去,還不如壯烈戰(zhàn)死有個美好的名聲。
C
.方苞認為轅馬應(yīng)艱辛負重,歷盡艱險而不推辭,但判定馬是否可以作轅馬,需要讓它駕轅才可以知道,力不勝者會窘態(tài)百出。
D
.方苞對駕馭轅馬者用車轅夾在馬側(cè),用皮帶套住馬背,勒住馬腹、馬臀,用鞭子驅(qū)趕馬登坡、從坎陷中掙脫出來的行為不滿。
【答案】D.
方苞只是描述轅馬辛苦堅忍的情態(tài),表現(xiàn)它的能力和精神,沒有對駕轅者進行批評。
12
.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
分)
(1
)而廄卒以馬弗良,益益他馬芻,他馬益壯,益善走……
(3
分)
(2
)予固言馬之良也,而駑視以死。(3
分)
(3
)其登?也,氣盡喘汗,而后能引其輪之卻也。(3
分)
【答案】(1
)而喂馬的士卒因為它不是良馬,更加增加其他馬的草料,別的馬更加強壯,更加善于奔跑。(第二個“
益”
、走、大意各1
分。)(2
)我本來說它是一匹良馬,可是把它當劣馬對待讓它因此而死。(馬之良、駑視、大意各1
分)(3
)它登山坡的時候,氣盡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浹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輪子拉向前。(?、引、大意各1
分)
13
.請用斜線(/
)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6
處)(3
分)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
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答案】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長/
古之致治者/
豈借才于異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
安可誣一世之人/
德彝慚而退。
【譯文】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zé)問他,他回答說:“
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
太宗說:“
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滿面羞愧地離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93501.html
相關(guān)閱讀:《張浚,字德遠》閱讀答案及翻譯
《連處士墓表》閱讀答案(附翻譯)
《柳宗元》閱讀答案及翻譯
高中文言文閱讀“于謙,字廷益,錢塘人”附答案及翻譯
“朱昭,字彥明,府谷人”閱讀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