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雙百”方針的提出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雙百”方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簡稱“雙百”方針,是繁榮文化事業(yè)的基本方針,具體地說就是,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時存在,自由發(fā)展;在學術理論上,提倡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互相爭鳴,自由討論!鞍倩R放”是指文學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百家爭鳴”是指學術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雙百”方針提出:


1、背景:
(1)三大改造完成后,黨和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迅速發(fā)展我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事業(yè),因此要調動知識分子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2)建國初期,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某些爭論把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例如貼階級標簽、只許寫工農兵題材之類,這就挫傷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在“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是必要的。
2、內涵:
(1)提倡在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中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fā)表自己意見的自由。
(2)在文學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科學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3)在文藝工作和科學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4)是中國共產黨基本的長期的建設中國科學文化事業(yè)的正確方針。
3、成果:
(1)文學:老舍:《茶館》(話。还簦骸恫涛募А罚v史。粭钅骸肚啻褐琛罚ㄩL篇小說)等。
(2)期刊:僅1956年至1957年出現(xiàn)的文藝期刊就有18種,原有的刊物質量也有提高。
(3)電影:“難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籃五號》、《青春之歌》、《紅日》、《北國江南》等。
4、貫徹過程及其經驗教訓:
(1)“雙百”方針提出后科學技術領域和文學領域,出現(xiàn)了繁榮景象。學術界圍繞中國歷史分期、人口學、社會學、遺傳學等一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與爭論。文學藝術界思想活躍,涌現(xiàn)出一大批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
(2)1957年后由于政治運動的擴大化,尤其是“文革”的爆發(fā),“雙百”方針的貫徹受到嚴重干擾和損害。許多文藝界、學術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和學術觀點被錯誤批判,一些知識分子被錯劃為右派,受到長期歧視和壓抑! 
(3)“文革”結束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恢復“雙百”方針為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yè)的指導方針,科學文化領域重新迸發(fā)出蓬勃生機。


毛澤東和“雙百”方針:

1951年,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1953年,他就中國歷史研究問題提出了“百家爭鳴”的主張;
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fā)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這一方針是由毛澤東提出,經中共中央確定的關于科學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針。
同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代表中央向知識界作了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講話,對這個方針作了全面的闡述。   
“雙百”方針是充分發(fā)揚民主的方針。中國憲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創(chuàng)作自由和學術自由!稇椃ā芬(guī)定:公民有言論、出版自由,有進行科學研究、文藝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雙百”方針充分體現(xiàn)了憲法的這一精神!半p百”方針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為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作出了貢獻。



老舍和《茶館》:

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南下赴漢口和重慶。以抗戰(zhàn)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chuàng)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拔幕蟾锩背跗诒黄群Χ鴹壥馈@仙嵋簧鷮懥思s計800萬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等,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等。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tài)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xiàn)出濃郁的“京味”。三幕話劇《茶館》以北京一家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zhàn)勝利以后3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個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這家裕泰大茶館。作家通過以茶館老板王利發(fā)為中心的3個時代幾十個人物在茶館里的生活片斷,展現(xiàn)出一幅氣勢宏偉的歷史長卷,把舊中國必然要滅亡的歷史規(guī)律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全劇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jié),但深刻地寫出了王利發(fā)等人的真實命運。
《茶館》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氣息濃,語言特別精彩、簡潔、生動、傳神、雋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樸素無華的藝術之中,是現(xiàn)實主義戲劇的新開拓和巨大成就!恫桊^》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演出極為成功,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獨有的“京味”風格!恫桊^》是老舍戲劇創(chuàng)作的頂峰,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話劇精品之一。


楊沫和《青春之歌》:

楊沫(1914?1995),原名楊成業(yè),出生于北平。中學畢業(yè)后,因反抗封建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先后在河北和北平一些地方做過小學教員、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等。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晉察冀邊區(qū)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建國后,擔任過作協(xié)北京分會副主席等職。
193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即以“小慧”的筆名在北平出版的《黑白》月刊上發(fā)表揭露農民遭受地主壓迫剝削的小品文《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出版了中篇小說《葦塘紀事》(1950年)、中短篇小說集《紅紅的山丹花》(1978年)、長篇小說《東方欲曉》;
散文、文論集《大河與浪花》(1982年);
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1980年)等。
其中,從1950年開始創(chuàng)作,歷時四十年,幾經波折,于1989年最后完成的以林道靜為小說主人公的“青春三部曲”,是楊沫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重要的貢獻!扒啻喝壳庇伞肚啻褐琛贰ⅰ斗挤浦琛、《英華之歌》三個情節(jié)連貫的長篇組成,共一百三十余萬字。小說主要根據作者自身的經歷,以中國人民英勇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背景,描寫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種種人生選擇,謳歌了那些在民族解放和階級解放的偉大斗爭中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革命青年,掀開了他們多彩的情感世界,同時也剖析了生活本身的極端復雜性。《青春之歌》出版于1958年。是“三部曲”中影響深遠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段歷史為背景,以林道靜的成長為主線,滿腔熱情地謳歌了一代知識分子由個人奮斗到投身革命的人生征途的心靈歷程,譜寫了一曲知識分子的青春贊歌。小說出版后受到了熱烈歡迎,多次再版,發(fā)行量逾五百萬冊;被譯成十五種文字在國外發(fā)行;1959年又被改編成電影劇本,搬上銀幕。


趙樹理和《三里灣》:

趙樹理(1906?1976),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人。早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即努力于文藝的通俗化工作,曾任區(qū)長和隨軍報紙的編輯。
20世紀30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43年發(fā)表《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標志著他創(chuàng)作的成熟。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文聯(lián)常務委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等職,并為第一、二、三界全國人大代表。他的小說大多反映農村生活的變化,成功塑造許多栩栩如生的農民形象。語言樸實生動,具有獨特新穎的民族形式與民族風格。
從1949至1965年,他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三里灣》(1955年)、長篇評書《靈泉洞》(上部,1958年)、短篇小說《登記》(1950年)、《鍛煉鍛煉》(1958年)、《套不住的手》(1960年)、人物傳記《實干家潘永!、劇本《十里店》(1965年完稿,1978年發(fā)表)等!拔母铩敝斜黄群χ滤馈
《三里灣》是當代文學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一部反映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作者固有的詼諧風趣的筆調,民族化、群眾化的風格,描寫老解放區(qū)三里灣由于秋收擴社、整社、開渠,在社內外、黨內外、四戶農民的家庭內外,幾對青年的戀愛婚姻當中所引起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揭示了合作化運動的必要性。作品從農民的生產關系、家庭關系、婚姻關系、道德觀念等方面入手,描繪了農業(yè)合作化給農村各種社會關系所帶來的深刻變化。作品具體描寫了三里灣村四個不同家庭(合作社帶頭人、支書王金生家,熱衷于個人發(fā)家的村長、黨員范登高家,富裕中農糊涂涂家,黨員袁天成家)在擴社過程中的矛盾斗爭,真實地反映了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初期農村兩條道路的復雜斗爭,熱情歌頌了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的勝利,展現(xiàn)了社會主義農村的理想前景,在更新的層面上揭示了農村的深刻變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94180.html

相關閱讀:高中暑假生活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