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題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題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
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yǎng)其財;豐犒而優(yōu)游之,所以養(yǎng)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yǎng)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yǎng)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馀勇,欲不盡則有馀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不養(yǎng)其心,一戰(zhàn)而勝,不可用矣。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馀矣。
注:本文是《權書》(蘇洵的一組策論,共十篇)中的一篇,逐節(jié)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義、養(yǎng)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個方面,而以治心(即將帥的思想與軍事素養(yǎng))為核心,所以標題叫“心術”。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烏獲:古代大力士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謹烽燧,嚴斥堠 斥責堠吏 B.使之狎而墮其中 輕慢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抵御 D.袒裼而案劍 脫去上衣,露出上身
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B.能以兵嘗敵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C.奮呼而操擊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D.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險以遠,則至者少
11.下列各項中沒有運用對比手法一組是( )
A.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C.尺?當猛虎,奮呼而操擊
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
D.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
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yǎng)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B.當戰(zhàn)爭尚未發(fā)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zhàn)爭即將發(fā)生的時候,要培養(yǎng)戰(zhàn)斗力;當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yǎng)士氣;當戰(zhàn)爭已經(jīng)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養(yǎng)心性。
C.魏將鄧艾率兵伐蜀漢,從陰平小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繩子拴著士兵從山上墜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漢后主劉禪昏庸無能,那么百萬大軍也可以坐而捆綁擒獲。
D.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zhàn)士們無所顧忌,無所依仗。無所顧忌,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值得可惜;無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94700.html

相關閱讀:取材于歸有光《莊氏二子字說》閱讀答案及翻譯
《觀巴黎油畫記》閱讀答案
《關木匠傳》閱讀答案附譯文
《慈圣光獻曹皇后》閱讀答案及翻譯
《窮鬼傳》閱讀答案及解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