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小題。
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人也。幼而隨從高祖。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從高祖東下平建業(yè),稍為主書,散財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隸領(lǐng)軍曹仲宗伐渦陽。魏遣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十五萬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陽四十里。慶之欲逆戰(zhàn),韋放以賊之前鋒必是輕銳,與戰(zhàn)若捷,不足為功,如其不利,沮我軍勢,兵法所謂以逸待勞,不如勿擊。慶之曰:
“
魏人遠來,皆已疲倦,去我既遠,必不見疑,及其未集,須挫其氣,出其不意,必無不敗之理。且聞虜所據(jù)營,林木甚盛,必不夜出。
”
于是與麾下二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慶之乃還與諸將連營而進,據(jù)渦陽城,與魏軍相持。自春至冬,數(shù)十百戰(zhàn),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筑壘于軍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敵,謀欲退師。慶之杖節(jié)軍門曰:
“
共來至此,涉歷一歲,糜費糧仗,其數(shù)極多。諸軍并無斗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抄暴耳。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后與戰(zhàn)。審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詔。
”
仲宗壯其計,乃從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銜枚
①
夜出,陷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萬余口。高祖嘉焉,賜慶之手詔曰:
“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于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
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
“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
自發(fā)?縣至于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zhàn),所向無前。
大同二,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沒,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進號仁威將軍。是歲,豫州饑,慶之開倉賑給,多所全濟。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請樹碑頌德,詔許焉。五十月,卒,時五十六。贈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鼓吹一部。
謚曰武。敕義興郡發(fā)五百丁會喪。
《梁史
列傳第二十六》
注
①
銜枚:橫銜枚于口中,以禁喧嘩。枚形似箸,可系于頸上。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每從夜達旦不輟
輟:停止
B.
沮我軍勢
沮:挫傷
C.
去渦陽四十里
去:離開
D.
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寇楚州
寇:侵犯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仲宗壯其計,乃從之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B.
須虜大合,然后與戰(zhàn)
秦伯說,與鄭人盟
C.
鼓噪而攻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
慶之收之以歸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7.
下列選項中全都表現(xiàn)陳慶之驍勇善戰(zhàn)的是:
(
)
①
②
斬獲略盡,渦水咽流。
③
散財聚士,常思效用。
④
慶之銜枚夜出,陷其四壘。
⑤
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
⑥
于是與麾下二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8.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陳慶之少時就跟隨高祖,高祖喜歡下棋,而且通宵達旦地下,在其他的侍從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陳慶之一招呼就來,高祖對他格外賞識。
B.
曹仲宗等因種種原因想撤軍,但遭到陳慶之的反對,他認為只要置兵于死地,就有獲勝的希望,并表示如果班師退卻,他就依照皇上的密敕來行事。
C.
侯景率七萬大軍進犯楚州,在刺史桓和陷沒的情況下,陳慶之堅決抵抗,朝廷派來的援軍還未到達,他已經(jīng)打敗了侯景的軍隊。
D.
戰(zhàn)勝侯景軍隊的第二,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救災,使得大部分災民得到救濟。豫州的百姓請求為他樹碑頌德,也被皇帝批準了。
9.
斷句和翻譯。(
10
分)
(
1
)用
“/”
給下列語段斷句。(
4
分)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于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
2
)翻譯下面的句子(
6
分)
①
韋放以賊之前鋒必是輕銳,與戰(zhàn)若捷,不足為功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自春至冬,數(shù)十百戰(zhàn),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筑壘于軍后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594730.html
相關(guān)閱讀:《關(guān)木匠傳》閱讀答案附譯文
《慈圣光獻曹皇后》閱讀答案及翻譯
《觀巴黎油畫記》閱讀答案
《窮鬼傳》閱讀答案及解析翻譯
取材于歸有光《莊氏二子字說》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