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傳世》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談 傳 世 雷達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么我們的古典名著一直流傳不衰,而現(xiàn)在的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作者花了好大氣力,流傳卻很困難,多則一兩,少則一兩個月,就再也不大為 談 傳 世
雷達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么我們的古典名著一直流傳不衰,而現(xiàn)在的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作者花了好大氣力,流傳卻很困難,多則一兩,少則一兩個月,就再也不大為人提起了?還有人進一步追問:從小說藝術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今天小說的技術手段,比起中世紀來不知豐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為什么在贏得讀者和流傳程度上,現(xiàn)今的作品反而趕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這問題,似乎問得有點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說清楚,還不那么容易。我想了想,覺得這問題與今天的寫作并非毫無關系,一些名著的傳世其實是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發(fā)的。若從漫長的歷史時空來看,文學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但文學的歷史終究不是進化的歷史,而是變化的歷史。從古及今,文章變化萬萬千,各擅其妙,難分高下。故而,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傳世,也取代不了當代小說的需要和位置。當代正在發(fā)展中,誰能說當代小說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傳世呢?
不過,現(xiàn)今的學者一般認為,小說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即生活故事化階段、人物性格化階段和人物內心審美化階段。這大致是不錯的?蛇@并不意味著,后一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揚棄,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靈審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或三管齊下,或一管獨勝,沒有必要過分地抑此揚彼。讀者的層面甚復雜,需要也極多樣,幾乎任何一種審美形態(tài)的東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國找到它的對應。就說《水滸傳》吧,它傳世的一個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強烈的民間性,那些英雄的傳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頭上傳遞著,連呼保義、玉麒麟之類的諢號,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價值立場,已跟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傳統(tǒng)焊接在一起,化為血肉,無法拆解了。它不傳世誰傳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編都編不出來的傳說和事跡,我們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們重起樓閣,精深加工,從民間土壤上建起大廈嗎?弄得好,雖未必傳世,卻也能賞心悅目。有時我看某些公安題材小說,編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動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來,不知遜色了多少。我當然并不主張照搬生活,而是主張把根子深深扎進民間,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間生活本身的遺傳性資源。
這幾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趨向是回歸故事,讓小說回到小說,崇尚故事性的影視業(yè)對文學的索取又在助長著這種傾向。這似乎是大勢所趨。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說的基本層面本來就是講故事。問題在于怎么講,會不會講。古典名著的講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飽含細節(jié),三是富有文化底蘊,這是它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沒有比平添幾個不朽的文學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無論多么新鮮,都會轉眼即逝,惟有人物,可以長期存活。現(xiàn)在的某些小說,故事之內無人物,人物身上無細節(jié),故事之外無意蘊,剩下的就只能是一個事件過程的空殼子了,作者怎樣玩敘述圈套也掩不住貧乏的內質。這自然就談不上流傳與否的問題了,F(xiàn)在講故事的人和講故事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讓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該立個什么人,人的骨頭上該長些什么肉,它們一起該撐起多大的審美空間。

(選自
3
月2
日《作家文摘》,有刪節(jié))
6
.下列對于古典名著流傳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當?shù)囊豁検?br />A
.古典名著能夠傳世是因為它們完全能夠滿足不同時代讀者的審美需求。
B
.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間傳說為創(chuàng)作基礎,有其深厚的群眾性和強烈的民間性。
C
.古典名著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正好迎合了讀者愛聽故事的天性。
D
.古典名著講故事時注意突出人物,細節(jié)也很豐富,且富有文化底蘊。
7
.下列對于當代小說的認識,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許多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技術手段比古典名著更為豐富高明,但流傳性卻比不上古典名著。
B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當代小說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
.當代小說中的杰出作品也有傳世的可能,沒有必要將當代小說與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
.當代小說強調故事性,但故事往往與人物脫節(jié),只是一個事件過程的空殼子罷了。
8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準確的一項是
A
.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內心審美化這三個階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輔相成。
B
.當代生活并不缺少傳說和事跡,缺少的是對民間生活本身的遺傳性資源的充分吸收。
C
.崇尚故事性的影視業(yè)對文學創(chuàng)作回歸故事的創(chuàng)作傾向起到了一種良性的引導作用。
D
.當代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應該借鑒古典名著成功的經(jīng)驗,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6. D
(A
、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滿足不同時代讀者的審美要求,也證明現(xiàn)代作品同樣有需要和市場。B
、“都是”過于絕對,應該是“大多”。 C
、古典名著不是單靠故事情節(jié)吸引讀者,而是講故事時注意突出人物,飽含細節(jié),并富有文化底蘊。)
7.D
(以偏概全,原文為“現(xiàn)在的某些小說……事件過程的空殼子了”。)
8.C
(原文語境中提到這種推動并沒有說明是良性還是惡性,只是說講故事沒錯,但要注意講故事的方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00386.html

相關閱讀:閱讀《孟子》選段
《陶元淳,字子師》閱讀答案及翻譯
高中文言文閱讀《鄭羲》附答案及翻譯
《斛律光》閱讀答案及翻譯
“張?。字杲卿,韓城人,舉進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