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物理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物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到了初中二年級,同學們有了一門新課──物理。為什么要學習物理課呢?

  首先,物理是有用的。

  看著周圍豐富多彩的自然現(xiàn)象,你的心里一定有了許多“為什么”。為什么電視機的屏幕能夠顯現(xiàn)各種顏色?為什么滾燙的開水和涼涼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氣”來?為什么聽聲音我們就能知道是誰在說話?……許多新鮮的現(xiàn)象能夠激起我們的好奇心;也有許多現(xiàn)象,好像司空見慣了,但是仔細一想,還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物理課是講道理的課程。學過物理以后你就會明白:電視機的熒光屏其實只能發(fā)出紅、綠、藍三種顏色,只是由于這三種顏色混合的比例不同,我們才看到了絢麗奪目的七彩世界;開水和冰棍產生的“白氣”其實都是水蒸氣凝成的小水滴;我們能夠“聽聲認人”,那是由于嗓音的音色因人而異……學習物理課能夠滿足你的好奇心。

  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太幸福了。如果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探望親人,或者想去領略迷人的異域風光,你可以坐汽車、乘飛機,也可以坐火車、乘輪船;晚上天黑了,順手就可以把電燈打開;因為有了電,夏天不用害怕天熱,有空調呢,想吃冷飲嗎,有電冰箱;坐在家里就能知道遠方的事情,有電話呀,還有電視……

  沒有物理學就不會有這些物質文明。物理學發(fā)現(xiàn)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這樣人們才發(fā)明了內燃機、電動機、噴氣式發(fā)動機,讓蘊藏在燃料中的化學能變成機械能供我們利用,這樣才能造出汽車、飛機、火車、輪船;由于物理學發(fā)現(xiàn)導體在磁場中運動能夠產生電流,這樣才造出了發(fā)電機,把強大的電流送到我們的家中;物理學研究了分子、原子的結構,這樣才生產出各種半導體元件,才會有彩色電視、移動電話……

  你看,物理學多么有用!

  第二,學習物理課使我們更聰明,更有能力。

  上物理課,我們的思想在物理學的園地中馳騁,這就好像做體操。體育課上的體操能夠鍛煉身體,使我們更強壯,思想的體操使我們更聰明。古希臘有一個大哲學家叫做亞里士多德,他有很多偉大的思想,遺憾的是,他關于物理學的說法大多是錯誤的。他認為,自由下落的物體,越重的,下落得越快。兩千多年來大家都相信他的話。到了16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伽利略經(jīng)過認真思考,覺得這種說法有問題。因為如果把一個8斤重的物體和一個4斤重的物體捆在一起,讓他們一起下落,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這個12斤重的物體應該落得最快。但是,還是按照他的說法,8斤的物體要落得快一些,往下拉4斤的物體,4斤的物體呢,要落得慢一些,拖著8斤物體的后腿。結果呢,捆在一起的兩個物體應該落得比8斤的慢些,比4斤的快些。這樣,從一個基本原理就得出了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所以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一定有問題。關于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伽利略有他自己的想法,對不對呢?他設計了實驗,進行探究,終于發(fā)現(xiàn),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質量無關。像這樣有趣的例子在物理學中很多很多。物理課上,我們聽著前人的故事,學著他們的方法去做,我們不是也會變得聰明起來嗎?

  第三,物理課使我們獨立思考,不再盲從。

  書本上的話、大人物的話,一定是正確的嗎?不能改變嗎?不是的。人類社會就是一次次打破了舊的觀念才獲得前進的。

  大家都常說“熱量”這個詞。熱量是什么?過去的人們認為,熱量是一種可以流動的物質,流到哪里,哪里的溫度就高起來了。冬天手冷了,放到熱水杯上暖和一會兒,手的溫度升高了,那是由于“熱量”這種物質從熱水杯滲透到你的手中了。到了18世紀末,有一位造大炮的英國工程師,叫做本杰明·湯普森,開始對這種觀點表示懷疑。他經(jīng)常指揮工人用巨型鉆頭為大炮的炮筒鉆孔,他發(fā)現(xiàn),只要不停地鉆,炮筒的溫度就會不停地上升,甚至可以把水煮沸。這種情況下“熱量”這種物質是從什么地方流過來的呢?這就說不通了。從此以后人們才逐步對熱量有了正確的認識,才知道熱量的傳遞不是某種物質的流動,而是物體內能變化的一種方式。前面說過的伽利略,也是由于不迷信古代大人物的說法,才發(fā)現(xiàn)了物體自由下落的規(guī)律呀?學習物理的時候認真思考,然后做做實驗,或者觀察自然現(xiàn)象,這樣來檢驗你思考的結果。只有想通了的事,而且有事實作根據(jù),我們才能相信。長此下去就形成了習慣,就不至于人云亦云,沒有主見了。這就叫做科學精神。

  總結一下,學物理能增長知識,能使我們聰明起來,還能培養(yǎng)我們的科學精神。好好學習物理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03234.html

相關閱讀:紙亮還是鏡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