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示數(shù)量詞
文言文中的數(shù)詞,有時表示一個數(shù)量詞,其特點是量詞省略,或數(shù)詞后置。例如:
①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
一食”
中的“
一”
是一頓之義,量詞“
頓”
省略。
②
箱奩六七十,綠碧青絲繩。(《孔雀東南飛》)“
六七
③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
一”
指一粒,量詞“
粒”
省略。
④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孫子兵法·
謀攻》)“
三”
指三種情況,量詞省略。
⑤
方一沐,三握其發(fā)。(韓愈《后廿九日復(fù)上宰相書》)“
一”
為一次,“
三”
為三次,數(shù)量省略。
2
.表示概數(shù)
有些數(shù)詞只表示一個大約的數(shù)目,而并非表示確定的數(shù)目,是虛指而非實指。例如:
①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十二”
指軍書多,非實指有十二卷。
②
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序》)“
二三”
表示兩三里左右。
③
不數(shù)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各千計。(蒲松齡《促織》)“
百”“
萬”“
千”
均非指實數(shù),都是指很多。
④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衛(wèi)風(fēng)"
氓》)“
三”
指多。
3
.表示序數(shù)
有些數(shù)詞含有第幾之義,表示順序。例如:
①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一”
指第一次,“
三”
指第三次。
②
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王充《知實》)“
六”
即第六。
4
.表示兩數(shù)相加
這種情況是用“
有”
將前后兩個數(shù)連接起來,表示兩數(shù)相加,有時量詞省略。例如:
①
臣密今四十有四,祖母劉今九十有六。(李密《陳情表》)“
四十有四”
即四十四歲,“
九十有六”
即九十六歲。
②
爾來二十有一矣。(諸葛亮《出師表》)“
二十有一”
指二十一。
③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勾踐滅吳》)“
億有三千”
即十萬三千(億:十萬)。
5
.表示兩數(shù)相乘
有時兩數(shù)連用,表示所指的數(shù)是兩數(shù)相乘的積。例如:
①
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五”
是指陰歷十五。
②
急走趨之,乃二八姝麗。(蒲松齡《畫皮》)“
二八”
即十六歲。
③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
三五”
即農(nóng)歷十五,“
四五”
即農(nóng)歷二十。
6
.表示一個分?jǐn)?shù)
有時兩數(shù)或連用,或用“
之、無”
等將兩數(shù)隔開,表示幾分之幾,前一個數(shù)代表分母,后一個數(shù)代表分子。例如:
①
曩與吾祖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十無一”
即十分之一,“
十無二三”
即十分之二三。
②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
指十分之一二。
③
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馬遷《陳涉世家》)“
十六七”
就是十分之六七。
④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十一”
即十分之一。
7
.“
一”
的特殊用法
“
一”
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躍且具有多種意義,用法靈活,常用義項有“
相同”“
一樣”“
統(tǒng)一”“
滿”“
全”“
都”“
整體”“
一體”“
專一”“
竟、乃”
等。例如:
①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歸有光《項脊軒志》)“
一”
是一體、整體之義。
②
而或長煙一空。(范仲淹《岳陽樓記》)“
一”
義為全。
③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xué)》)“
一”
指專一。
④
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一”
即統(tǒng)一。
⑤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一”
即滿、全。
⑥
一至此乎。(《史記""
滑稽列傳》)“
一”
即竟、乃。
8
.表示長度、重量
古代有些表示長度、重量的數(shù)詞,常與量詞融為一體,相當(dāng)一個數(shù)量詞。常見的有: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尋(八尺)、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腳)、常(兩尋,十六尺)、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錙(六銖,一兩的四分之一)、銖(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鐘(六斛四斗)。例如:
①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xué)》)“
跬”
即半步。
②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伶官傳序》)“
忽微”
在此形容極微小的事。
③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
錙銖”
在此形容極其細(xì)小。
文言文中數(shù)詞的理解,除了須聯(lián)系上下文,把握語境,將其放到具體的語境去理解外,弄清其幾種特殊的用法,能幫助我們準(zhǔn)確的理解其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09301.html
相關(guān)閱讀:《黃!烽喿x答案及翻譯
(明)袁宏道《拙效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雪琴與沅弟嫌隙已深”閱讀答案(附翻譯)
歐陽修《黃夢升墓志銘》閱讀答案
江蘇歷屆高考文學(xué)常識(附加題)高考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