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二上冊課內閱讀《留侯論》學案(附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課內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成功的曙光屬于每一個奮斗過的人。小編為您編輯了高二上冊課內閱讀,祝大家學習進步。
高二上冊課內閱讀《留侯論》學案(附答案)
《留侯論》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本文立意的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學習蘇軾的治學精神。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主次分明的寫作特色。
課前預習案
【基礎知識整理】
(一)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又字,號,謚號,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弟弟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蘇軾遇到的生平第一禍事就是烏臺詩案。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yǎng)、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蘇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蘇軾的詞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tǒng)詞風,開創(chuàng)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文史知識
張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字子房,漢初三杰之一,并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婦人的文弱書生。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于倥傯的兵戎生涯,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傳為漢初城父(《后漢書注》云:“張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后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zhàn)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后,在?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zhàn)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三)文言知識歸納
1、正字音
圯上受書()刀鋸鼎鑊()雖有賁、育,無所復施()挾持()
鮮腆而深折之()()孺子()欲自王()稱其志氣()
2、通假字
(1)卒然臨之而不驚(2)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
3、文言字詞
實詞
(1)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2)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3)鄭伯肉袒牽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5)臣妾于吳者(6)忍小忿而就大謀
(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
(8)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9)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虛詞
(1)匹夫見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4)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
(5)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
(6)句踐之困于會稽(7)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
4、詞類活用
(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意矣(2)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3)此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5、判別句式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為深惜者也
(2)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3)勾踐之困于會稽(4)夫子房受書于圮上之老人也
(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
(6)夫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課堂學習案
一、檢查自主學習情況
1、字詞掌握。
2、概括敘述張良的三件小事。
二、課堂探究
1、張良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在軍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而本文卻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評論這個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現(xiàn)作者獨到的見解?
2、簡要分析文章在評論張良時寫到荊軻、聶政、鄭伯、勾踐、秦皇、高祖等歷史人物的不同作用。
三、知識梳理。
1、一詞多義
見(1)匹夫見辱,拔劍而起。
(2)臣成空見欺于王而負趙
(3)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過(1)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直節(jié)。
(2)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也已過矣。
(3)無乃爾是過與?
(4)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
2、翻譯句子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2)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3)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課堂檢測案
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括號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卒)然臨之而不驚 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折:教訓
C.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 弊:疲憊,衰敗
D.非子房其誰(全)之 全:齊全,完整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括號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匹夫見辱,拔劍(而)起 油然而不怪者
B.(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是以百戰(zhàn)百勝
C.必有過人(之)節(jié) 且夫有報人之志
D.此(其)所挾持者甚大 其事甚怪
3.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說明“忍”與“不忍”不同表現(xiàn)的一組是( )
A.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
C.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 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張良能夠成就大業(yè),是因為他能夠忍住小小的憤怒。第一句“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為全文的中心論點。
B.橋上那位老人用傲慢無禮的態(tài)度狠狠教訓張良一次,是因為張良雖才能有余,但卻有著不能忍耐的脾氣。
C.文章認為漢高祖的勝利和楚霸王的失敗,原因就在于忍與不忍之間的差別。而漢高祖能忍耐,正是實施了張良的計策。
D.本文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從“忍”與“不忍”兩個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
論述,并通過列舉事例指出了“忍”與“不忍”的兩種不同的結局。
5.翻譯畫橫線的句子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2)當淮陰破齊而欲白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留侯論》參考答案
3、重點實虛詞
實詞
(1)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露)
(2)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動用法)
(3)鄭伯肉袒牽羊以逆(逆:迎接)
(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謙遜對待,名詞活用為動詞)
(5)臣妾于吳者(臣妾:稱臣稱妾,或充當奴隸)
(6)忍小忿而就大謀(就:成就,完成)
(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驚:使……受驚。怒:使……發(fā)怒。都是使動用法)
(8)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王:立王,稱王,名詞活用為動詞)
(9)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全:成全)
虛詞
(1)匹夫見辱(見:被)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卒:通“猝”,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安:怎么)
(4)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
(5)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特:只)
(6)句踐之困于會稽(之:連接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乃:竟)
拓展練習答案
1、B[“堵”的意思應該是“墻”。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fā)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墻”的意思。]
2、D[A項中兩句中“于”分別為:介詞,在;介詞,和。B項中兩個“乃”分別是:副詞,于是;副詞,竟,竟然。C項中的兩個“以”分別是:介詞,用;介詞,因為。D項中的兩個“而”均為:連詞,表示相承關系。注意“蹇怪而問之”中的“怪”為意動用法。]
3、A[“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來做官”有誤。樊英“隱于壺山之陽”,不愿授業(yè);“州郡前后禮請不應”,這里的“不應”也是指不愿授業(yè)。]
以上就是為您提供的高二上冊課內閱讀,愿大家有所收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610977.html

相關閱讀:《荊軻刺秦王》高一課堂練習及答案
《竇娥冤》課內語段閱讀及答案
高一《鴻門宴》閱讀精選(附答案)
《蘭亭集序》閱讀答案
《哈姆萊特》閱讀指導學案(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