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
予初杭時,求士
,峭如蒼松之棲縣崖,凜乎其不可攀也。而憂世感時之情,則每見于言外。嗚呼!
是宜不以詩聞于杭之人矣!
夫詩何為而作哉?
情發(fā)于中而形于言,《國風》、二《雅》列于六經,美刺風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驗風俗、察治忽,以達窮而在下者之情,詞章云乎哉!
后世太師職廢②
,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
,悉以詩將其諛,故溢美多,而風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誹謗之獄興焉,然后風雅之道掃地而無遺矣。今天下不聞有禁言之律,而目見耳聞之習未變,故為詩者莫不以哦風月、弄花鳥為能事,取則于達官貴人,而不師古,定輕重于眾人,而不辨其為玉為石。????④
,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轉相詆訾⑤
,而詩之道無有能知者矣。然則上人之不以詩稱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嗚呼有伯樂而后識馬有匠石而后識梧?⑥
自古以及于今伯樂幾人匠石幾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予既重上人之詩,而又悲夫人之不知
【注解】①
武庫:儲藏武器的倉庫。此喻其詩歌之富于才識,于各體制無所不能。②
太師職廢:指停止采詩。③
夸毗:諂媚,卑屈。意謂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諛言阿附之。戚施:駝背,腰直不起的人,以喻諂諛獻媚之人。④
????:喧擾爭吵。⑤
詆訾(zī)
:誹謗非議。⑥
梧,梧桐。?,即楸樹。
16.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余素知鄭君善鑒而言不過 過:過分
B
.峭如蒼松之棲縣崖 縣:同“
懸”
C
.悉以詩將其諛 將:助長
D
.于是誹謗之獄興焉 獄:監(jiān)獄
17.
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無能言上人之能詩者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
.是宜不以詩聞于杭之人矣 不賂者以賂者喪
C
.莫不有裨于世教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D
.取則于達官貴人,而不師古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8.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第一段寫出了杭州詩壇一個怪現(xiàn)象:照玄上人之詩情辭并茂,“
憂世感時”
之情常溢于言表,卻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為人知。
B
.作者認為詩歌從宋代開始溢美多,諷諫少,形成了吟風弄月、取媚達官貴人,更相朋附、不問詩歌好壞的詩風。
C
.作者把詩序的寫作與對當時詩壇的尖銳批評巧妙地結合起來,因而自然激發(fā)了讀者要讀一讀本詩集的興趣。
D
.全篇行文流暢,夾敘夾議,引人入勝,在針砭時下詩風格調低下的同時,贊頌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詩品,同時也凸現(xiàn)出照玄上人卓犖不群、剛正不阿的人品和節(jié)操。
19.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用“/”
標示。(3
分)
嗚 呼 有 伯樂 而 后 識 馬 有 匠 石 而 后 識 梧 ?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樂 幾 人 匠 石 幾 人耶 抱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矣。
20.
把文言文閱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
分)
⑴
近世之以能詩名者,莫之先也。(3
分)
⑵
然則上人之不以詩稱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4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附:【譯文】
我剛剛杭州的時候,向杭州的
詩歌是為什么而作呢?感情從內心涌動,就要流露在言語中,《國風》和二《雅》列于“
六經”
之中,贊美諷刺勸諫,沒有不對世風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考察風俗的變化,體察治理的得失,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人的情感。(從詩歌的社會功能看)他們難道只稱為“
辭章”
嗎?后世太師這一官職廢止,于是那些諂諛獻媚之人,全都用詩助長阿諛逢迎的風氣,所以溢美的詩作多了,而諷刺的詩作少了。這種風氣流傳到了宋朝,于是誹謗的案件開始出現(xiàn),自那以后,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雅美刺傳統(tǒng)就一掃而光,毫無遺留了。如今天下沒有聽說有禁止言論的律令,可是人們目見耳聞的陋習并未改變,所以寫詩者沒有不把寫哦詠風月、把弄花鳥的詩當作寫詩的正道,他們效仿達官貴人卻不向古人學習,以眾人的標準判定詩作的好壞而不去辨別他們到底是玉還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鬧鬧,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與結黨,轉而又互相詆毀攻訐,可是詩的美刺諷諫傳統(tǒng)卻沒有人能夠知道了。既然這樣,照玄上人不以詩被當今之人稱道不也是很應該的嗎?
唉!有伯樂然后才能識別千里馬,有匠石然后才能識別梧桐樹和蝽樹這樣的好木材,可是從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幾個呢?那些懷抱奇特本領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經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詩作,而又悲嘆人們不知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16011.html
相關閱讀:《歐陽修,字永叔》閱讀答案及翻譯
“州郡遇圣節(jié)錫宴”閱讀答案
《郭衍,字彥文》閱讀答案及翻譯
《尊經閣記》閱讀答案及翻譯
《吳起傳》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