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法顯,平陽武陽注人也。顯有三兄,并夭亡。其父恐禍及之,三歲便度為沙彌。
二十受大戒,志行明潔,儀軌整肅。?(jīng)律舛闕,誓志尋求。以晉隆安三,與同學慧景等發(fā)自長安,西渡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有頃,至蔥嶺。嶺冬夏積雪,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梯。又躡懸?過河數(shù)十余處。仍度小雪山,遇寒風暴起,慧景噤戰(zhàn)不能前,語顯曰:“吾其死矣,卿可時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之號泣曰:“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
凡所經(jīng)歷三十余國,至北天竺,后至中天竺。顯留三,學梵書梵語,躬自書寫。于是顯持經(jīng)像去天竺,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侶十余,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常懷悲慨。忽于玉像前見商人以晉地一白團扇供養(yǎng),不覺凄然下淚。
既而附商人大舶還東。舶有二百許人,值大暴風,舶壞水入。眾皆惶怖,即取雜物棄之。顯恐商人棄其經(jīng)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土眾僧。大風晝夜十三日,吹舶至島下,治舶竟前。時陰雨晦冥,不知何之,唯任風而已。若值伏石及賊,萬無一全。行九十日,達耶婆提國。停五月余,復隨他商侶東趣廣州。舉帆月余日,中夜忽遇大風,舉舶震懼。眾共議曰:“坐載此沙門,使我等狼狽,不可以一人故,令一眾俱亡。”欲推棄之。所隨商侶厲聲呵曰:“汝若下此沙門,亦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當罪汝。”眾相視失色,乃止。既水盡糧竭,唯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菜依然,知是漢地,但未測何方。即乘小舶入浦尋村,遇獵者二人,顯問:“此何地耶?”獵人曰:“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獵人還,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聞沙門遠至,躬自迎勞。顯持經(jīng)像隨還。
后至荊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二。眾咸慟惜。其所聞見風俗,別有傳記。
(選自《出三藏記集·法顯法師傳》,有改動)
注:今山西臨汾一帶,一說山西襄垣。
6.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jīng)律舛闕 舛 : 錯誤。
B. 吾其死矣,卿可時去 其:恐怕(表推測)。
C.躬自書寫 躬 :躬身。
D.不知何之 之:往。
7. 對下列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 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
法顯隨遇而安,置生死于度外,從容走過艱難險阻。
B. 寄附商客到師子國。
(把經(jīng)卷和佛像)托付給商客,(由他們)送到師子國。
C. 大風晝夜十三日,吹舶至島下,治舶竟前。
大風刮了13個晝夜,把船吹到一個島上,船修好后又繼續(xù)前行。
D. 我至彼告王,必當罪汝。
我到了漢地,(把你們拋棄僧人的事)上告帝王,他一定會懲罰你們。
8.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 法顯不畏艱辛,奮力西行,目的是探求佛法、求取真經(jīng)。
B. 法顯西行,最艱險之地有兩處:一為沙河,一為蔥嶺。
C. 法顯歸途遇險,險些被拋入海中,他痛斥商人,方得幸免。
D. 法顯歸國時計劃從廣州登岸,結(jié)果卻漂泊到青州一帶。
9.文中法顯曾兩次流淚,請簡述其流淚的地點及原因。(6分)
10.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部分斷句。(5分)
孟子言求放心,而康節(jié)邵子曰:心要能放。二者天淵懸絕。蓋放心者心自放也心放者吾能放也放心者如雞豚出于塒柵不求則不得心放者如鷹隼翔于云霄而絳鏇固在吾手也眾人之心易放圣賢之心能放易放者流蕩能放者開闊流蕩者失其本心開闊者全其本心。
(取材于《鶴林玉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18136.html
相關(guān)閱讀:“盧坦字保衡”閱讀答案及翻譯
《送李愿歸盤谷序》閱讀答案(附翻譯)
“公則天下平矣”閱讀答案(附翻譯)
《李賀集》序 閱讀答案(附翻譯)
“司空圖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人”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