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對外交通路線,主要有三條“絲綢之路”,就是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為什么叫做“絲綢之路”呢?因為在這幾條商路上傳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國絲綢,而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出現(xiàn),給世界歷史和世界文明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大家一致公認以中國絲綢來命名這條國際貿(mào)易往來的通道最為合適。首先提出“絲綢之路”這個名稱的,是19世紀末的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摇
【北方陸上“絲綢之路”】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絲綢之路”,主要指的是2000多年前由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出使西域后打通的西去中亞、歐洲的陸上通道,即著名的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東起西漢的國都長安(今陜西省的西安),途經(jīng)甘肅的武威,穿過狹窄的河西走廊,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樞紐——敦煌。再往西就遇到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阻攔。因此,在這里路分南北兩條,繞過大沙漠西行。南路西出陽關(唐朝時高度繁榮),經(jīng)鄯善(新疆境內(nèi)的古樓蘭,今若羌東北)、于闐、莎車,再往北到達疏勒(今喀什),又往西到達大宛(今烏茲別克境內(nèi)費爾干納盆地)。北路是西出玉門關(漢朝時比較繁榮),經(jīng)車師前國(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龜茲(今新疆庫車),到達大宛。在大宛,南北兩路會合繼續(xù)往西到達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今伊拉克、敘利亞一帶)和大秦(即羅馬帝國)。全長7000多千米。
近十多年來,在海內(nèi)外興起“絲路”旅游熱,這條“絲路”沿線的西安、蘭州、敦煌、烏魯木齊、吐魯番、喀什等地的旅游點,處處游人絡繹不絕。
【西南陸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nèi)不止北方的這一條:還有一條尚不大為人們所注意的“絲綢之路”。這條南方“絲綢之路”,又稱西南“絲綢之路”,在漢代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即是指從四川出發(fā),經(jīng)過云南、緬甸,直到印度的商路,它比北方著名的“絲綢之路”還要早兩個世紀。約在公元1280元至1290年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奉元朝之命前往緬甸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就是從漢中入川,經(jīng)成都沿這條古道走到緬甸的。
這條“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nèi)是由后來稱為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組合而成的。靈關道是指由蜀(成都)南下,經(jīng)臨邛(今邛崍)、青衣(今雅安)、窄都(今漢源)、邛都(今西昌),渡金沙江到青嶺(今大姚),抵達葉榆(今大理)的一段路;五尺道是由蜀南下,經(jīng)宜賓、朱提(今昭通)夜郎西北(今威寧一帶)、味縣(今曲靖)至滇池(今昆明),然后往西經(jīng)楚雄、云南(今祥云縣云南驛)至葉榆,與靈關道會合;永昌道則從葉榆往西,經(jīng)博南(今永平)、雋唐(今保山),然后由滇越(今騰沖)出緬甸到印度、巴基斯坦和西非。在歷史上,這條古道一直是中國西南地區(qū)與印度、緬甸等國進行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
由于古時候的陸路通道困難重重,絲綢由中國運到西方國家去,全靠馬匹、駱駝馱運,途中要忍受炎熱干燥的氣候,要跨越浩瀚無垠的沙漠,要翻越崎嶇艱險的山嶺,加上因戰(zhàn)爭、盜寇、瘟疫等影響,經(jīng)常阻塞不通,甚至完全中斷。因此,在中國南方,又開始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早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并打通了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同時,漢武帝又遣宮廷官員率領船工,帶著大批黃金和絲織物,從雷州半島乘向出發(fā),途經(jīng)今天印尼的蘇門答臘、緬甸的丹那沙林等地,航行到印度洋印度支那半島南部(今印度南部),打通了一條與北方“絲路”平行的南方航路。
到了宋代,陸上“絲路”因遼、金王朝割據(jù)而中斷,福建泉州成了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海船從泉州、合浦、廣州等港口出發(fā),駛向南海,抵達菲律賓、印尼,繞過馬來半島,進入印度洋,可達南亞各國:向西北則可達阿拉伯半島和北非地區(qū)。這條海上通道,在當時成為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主要商路,盛極一時。它把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的海上交通聯(lián)系在一起。在某種意義上說,海上“絲綢之路”比陸上“絲綢之路”持續(xù)的時間更長,通達的范圍更廣,貿(mào)易的規(guī)模更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19547.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知識點:內(nèi)力作用與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