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分
)
梵高:情之熱烈 心之悲憫
豐子愷
梵高幼的生活,只是親近田園的自然。稍長,他就歡喜研究博物,常常離開了父母弟妹,獨自赴田野中采集植物,或捕鳥類蟲類,歸家制成博物標本。
他的性質(zhì)從小是陰郁的,沉默而寡言笑。他的身材矮
短,背脊稍向前屈。頭發(fā)帶紅色,額上多皺紋,顏貌古樸,顯然是一個富于冥想而內(nèi)心深刻的人。八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向一個美術(shù)家的助手索得一塊黏土,拿來塑成一只小象,手法非常精巧,猶如學過雕塑的一樣。又有一天看見一只花貓?zhí)贤ブ械奶O果樹,就在紙上描出它的活潑的姿態(tài),筆致非常靈動。然而他這成績不是技術(shù)的產(chǎn)物,乃熱情的產(chǎn)物。他向來不習雕塑與繪畫,一旦心有所感,形象就會得心應手地產(chǎn)出。他一生并未受過正式的繪畫的基本教育,他的杰作都是隨感興而產(chǎn)出的。這特點從小就已顯露。
梵高有一顆強烈的宗教心。他在比利時的時候,已曾把所見的不能忘懷的情狀,用真摯的態(tài)度描表為繪畫。作業(yè)中的坑夫、小舍前的男子、拾石炭屑的女子……題材類似米勒而盛情比米勒更為激烈。
自從父親帶他從比利時歸家之后,他的身體雖然離開了那苦難的群眾,然而他們的悲慘的幻象時時顯現(xiàn)在他的眼前。“用繪畫來表現(xiàn)!”這念頭崛起在他的胸中。從此他把自己的全身奉獻于繪畫——其精神完全與從前的奉獻于苦難的群眾一樣熱烈。
不但父母親不歡喜他描畫,畫布與顏料的錢也沒有著落!在
父母看來這不過是浪費。因為他的作畫,完全不曉得迎合俗眾的心理,完全拋卻利害得失的念頭,只曉得追求他的“真實”。家庭的圓滿的和愛,從此有了缺陷,終于使梵高不能再留在家中了。
梵高飄然地逃到海牙,先投宿于他的從妹家里,后又棲身逆旅,依靠乃弟和父親的接濟勉強維持生活。
海牙是荷蘭最特別的一座都市,在全歐中也是最富于原始趣味的地方。梵高用他的犀利的眼光,賞識其地的風物,又批判來自諸畫家的藝術(shù)。他對于米勒尤富有崇敬之情,因為他與米勒同是用了宗教的敬虔的態(tài)度而進于畫家的生涯的。
他就作一幅素描,題名為《悲哀》。畫中所描的,是一個病弱的女子把臉孔隱在兩手中,俯伏在膝上哭泣?莶菀话愕暮诎l(fā)垂在她的頸與肩的沒有光澤的皮膚上。陽春已到人間,她的腳下有嫩草萌芽著,她的旁邊有果樹開花著;然而在她如同不見,只管哭泣,嘆息。
這畫的模特兒,是一個撫育五個無父的小兒的伶仃孤苦的母親。她每天叩訪畫家的畫室,為他們當模特兒,拿所得的錢來養(yǎng)活六條性命。梵高有一次雇用她,聽她訴說了她的長而悲慘的故事,熱情的宗教徒兼畫家十二分地感動,決意要為她減卻一點苦惱。他慷慨地允許這女子,從明天起,由他擔負她家六口的生活費。于是,梵高又將陷入像在比利時時候的窮困了。
父親得知了這消息,親自來海牙探望兒子的情形。就和在比利時一樣,帶了他一同歸家。
新遷居的小村是織工所集居的村落,富有特別的詩趣。低矮的房屋,寬廣的農(nóng)場,夾道的胡桃樹。有質(zhì)樸的村人、園丁、農(nóng)夫,勞動者們憧憧來往于其間。
這等在梵高都是美妙的題材。每天朝出晚歸,沒有片刻的休息。為了采擇畫題,不問路的遠近。普通人所歡喜的事物,往往是他的好題材。貧苦的人、拙陋的人,在他反覺得可愛。他能用同他們一樣的樸素的調(diào)子,和他們攀交,請他們做模特兒。他對于模特兒,不但從豐報酬,遇到小孩子或老人的時候,又備糖果、煙草,親切地款待他們。
他的作品源源地產(chǎn)出。他所選的題材,第一是勞動者。他對于勞動者一向有好感;從比利時歸來以后,這好尚更深,疲勞的人、憂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離開他的腦際了。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勞動者生活的深刻的表現(xiàn)。一切上流社會的人物,他都不描。因為他的心一向不被牽引向上流社會的方面。又因為他的經(jīng)驗范圍限于下層階級,對于下層生活的風俗、習慣、氣質(zhì),都有徹底的理解。他用肉迫的態(tài)度來描寫他們。不但表現(xiàn)他們的外部的形態(tài),同時又描出他們的內(nèi)部的生命。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節(ji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22637.html
相關(guān)閱讀:《懷念呂鳳子先生》閱讀答案
《梅貽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師》閱讀答案
《悲劇天才張蔭麟》閱讀答案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詩》閱讀答案
《陳寅。乎狨岐毿械膰鴮W大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