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類型即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一般由陽光強弱、水、陸面積大小、海陸位置分布而產(chǎn)生。它是分地分類的,各個地方氣候類型是不一樣的。其中一種就是熱帶氣候,而熱帶氣候又分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熱帶季風。
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有著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分布在赤道附近,也就是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亞灣沿岸,亞洲東部的一些群島等。這些地區(qū)位于赤道低壓帶,全年受赤道低壓控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干季,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過60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jié)變化,年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 12℃。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而且也有著種類繁多的動物,例如大象、猩猩、河馬等。
熱帶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濕季多雨,有著明顯的干濕兩季,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qū)的兩側,即南、北緯10°~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 和非洲。其氣候的主要成因,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干、濕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 000毫米。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個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xiàn)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區(qū)氣候一般年分干、熱、雨三個季節(jié)。氣溫年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氣候區(qū)。
熱帶沙漠
這種氣候分布于熱帶干濕季氣候區(qū)以外,在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沿岸,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 部分布最廣。熱帶干旱氣候區(qū)常年處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干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征;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fā)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干燥性。熱帶半干旱氣候,分布于熱帶干旱氣候區(qū)的外緣,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
熱帶季風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夏季多雨,有著明顯的旱雨兩季,分布于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也就是北緯10°至25°之間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我國臺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 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qū)、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這里全年氣溫皆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干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qū)。年降水量一般在1 500~2 000毫米以上。本區(qū)熱帶季風發(fā)達,有明顯的干濕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干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濕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23834.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知識點:自然災害損失的地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