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
9
、閱讀下列文化經典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6
分)
①
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
·
八佾》
)
②
子曰:“
當仁不讓于師①
。”(
《論語
·
衛(wèi)靈公》
)
③
淳于髡②
曰:“
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
禮也。”
曰:“
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③
也。”
曰:“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孟子
·
離婁上》
)
〔注〕①
不讓于師:不必按“
師道尊嚴”
之禮謙讓。②
淳于髡:戰(zhàn)國時齊國有名的辯士。③
權:變通。
(1)
.請簡要概括孔子對“
仁”
和“
禮”
關系的看法。(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為什么贊同“
嫂溺,援之以手”
的做法?請簡要分析。(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9
、(1
)“
仁”
是“
禮”
的基礎;(1
分)
為了“
仁”
,可以對“
禮”
進行變通。(2
分)
2
.救助溺水的嫂子體現(xiàn)了對親情和人的重視,是符合“
仁”
的做法;伸手救助嫂子雖然違背了“
男女授受不親”
的禮法,但這只是一種緊急情況下的變通,并不是反對“
禮”
。因此孟子贊同對溺水的嫂子施以援手。(3
分。大意對即可)
[
解析]
第1
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概括。孔子對“
仁”
和“
禮”
關系的看法,在原文中對應的語句是“
人而不仁,如禮何”
和“
當仁不讓于師”
,其中“
人而不仁,如禮何”
是一個反問句,改寫為一般陳述句,即可提煉出“
仁”
是“
禮”
存在的前提;“
當仁不讓于師”
中“
讓于師”
就是“
禮”
的表現(xiàn),為了“
仁”
而“
不讓”
,其言外之意即是:為了“
仁”
可對“
禮”
變通。
第2
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分析。“
嫂溺,援之以手”
其實體現(xiàn)的就是第1
題所歸納的“
為了‘
仁’
可對‘
禮’
變通”
,考生應在此基礎上,結合語段③
中“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一句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明“
援”
體現(xiàn)了“
仁”
,“
以手”
則是對“
禮”
的變通。
[
參考譯文]
①
孔子說:“
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
②
孔子說:“
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③
淳于髡說:“
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是禮法的規(guī)定嗎?”
孟子說:“
是禮法的規(guī)定。”
淳于髡又問:“
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嗎?”
孟子說:“
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這是對禮法的變通。”
淳于髡說:“
現(xiàn)在,天下的人都掉落水中了,您不去救,為什么呢?”
孟子說:“
天下的人都落水了,要用王道去救;嫂子落水了,要用手去救。你難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39772.html
相關閱讀:《論語?學而》《孟子?盡心上》比較閱讀及答案翻譯
《柳?,字幼文》閱讀答案及譯文
“梁彥光,字?芝,安定烏氏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也”閱讀答案
諸葛亮的《出師表》歐陽修的《朋黨論》比較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