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維加
教學目標
一、通過梳理本專題的新詩作品,初步了解詩歌的一般特點。
二、初步掌握新詩意象選擇與寫作的方法。
教學重點
一、通過對課本詩歌資料的鑒賞和課外詩歌的探究學習,初步了解詩歌的常規(guī)特點。
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領悟詩歌意象的特殊作用,在相互質(zhì)疑、啟發(fā)、評點中獲取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些感性和理性認識。
教學難點
以詩歌意象選擇和寫作為突破口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教學建議
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研讀教材必修三第一專題祖國土中《發(fā)現(xiàn)》、《北方》、《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祖國土》、《憶菊》和《語文讀本》必修三第一專題深情的歌唱中《原野》、《我與長城合影》兩首詩歌,聯(lián)系教材必修一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及讀本必修一中《致青年公民》、《相信未來》、《六月,我們看海去》三首詩歌,并借助圖書館資源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領悟新詩的一般特點;第二課時,以意象的寫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師生在質(zhì)疑、評點中相互啟發(fā),進行思想的碰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原點閱讀教材文本研讀。
[問題設計]閱讀《憶菊》、《原野》、《我與長城合影》,并思考這些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對我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什么啟示。
(設計說明:教材必修三第一專題祖國土和語文讀本必修三第一專題深情的歌唱中許多篇目是新詩,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蘊藉,有的描繪山河,噴涌著純粹的愛國熱情,有的目數(shù)瘡痍,回旋著復雜的愛國情思。這些都是激發(fā)學生詩情的好燃料。但我們的學生還缺少詩歌寫作的經(jīng)驗,缺乏駕馭復雜情感的能力。因而,可以將正面歌頌祖國的幾首詩進行整合,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發(fā)現(xiàn)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些方法。)
[預設啟示]
1.真情詩歌作品的生命。
詩歌必須有真實的情感,否則無論怎么寫,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餅,不可能成為透著靈氣的一灣湖水!稇浘铡繁闶亲詈玫睦C,如果聞一多對故土沒有熾熱的愛戀,又怎能細膩地描繪出千姿百態(tài)的菊花?又怎能讓它成為賦情表意的載體呢?正所謂作文在乎真,唯真能達情。
2.意象情感寄托的載體。
詩歌中情感的表達比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來傳達,如《憶菊》中的菊花,《原野》中的谷粒、野花、小溪、香稻、泥沙,《我與長城合影》中的長城、群樓、花樹,《相信未來》中的蜘蛛網(wǎng)、雪花、紫葡萄、枯藤、排浪、太陽、大海、眼睛、睫毛、瞳孔等,都是詩人情感的寄托物。。
3.想像詩意飛翔的翅膀。
詩歌創(chuàng)作離不開想像,想像力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能力。我們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間,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間,讓思維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撈靈感。意象的選擇要有想像力,情感的表達也要有想像力,而借助修辭來體現(xiàn)想像力是絕妙的方法,《憶菊》就是巧妙運用修辭表情達意的作品。
4.語言詩情流淌的河床。
詩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終借助語言傳達出來,因此,詩歌的語言是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詩歌語言不講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躍性和節(jié)奏感,追求詩意的空白與聯(lián)想的空間,意圖通過最經(jīng)濟的語言傳達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因此,詩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議論文或記敘文,而是別有風格的一種文學樣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56524.html
相關(guān)閱讀:《再別康橋(徐志摩)》閱讀答案
名著閱讀(6分)《繁星春水》附答案
穆旦《春》閱讀答案
《懸崖邊的樹》學案練習及答案
歌詞《在希望的田野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