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的歷史回顧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長江三峽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資源寶庫之一。最早提出三峽工程的,首推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他就提出在三峽建壩的設想,以改善川江航運、開發(fā)利用長江水力資源。

自那以后,無數(shù)的專家、學者對三峽工程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值得提出的是,較早提出具體開發(fā)計劃的是美國的經濟學家潘綏(G.R. Passhal)先生。1944年,他建議在三峽建一總裝機容量為1 050萬千瓦的發(fā)電廠。同年5月,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世界著名壩工專家薩凡奇(J.L. Savage)先生徒步考察了三峽,編寫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報告建議在宜昌上游建200米高壩,裝機1 056萬千瓦,同時有防洪、灌溉、航運之利。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但三峽工程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從1954年開始論證,歷時38年之久。為了研究該工程,不僅國內的科學界、工程技術界有幾代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原蘇聯(lián)、美國、加拿大等國不少專家也曾參與了工程規(guī)劃、設計研究與咨詢工作。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浩瀚,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稱罕見。

經過縝密研究、充分討論、反復論證,1989年5月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的主要結論是:三峽工程對我國的建設是必要的,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此后,國務院成立了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聘請了163位各方面的專家對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審查,并獲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3年三峽工程進入了施工準備階段。經過一年多的施工準備,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開始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階段。并以1997年11月大江截流成功為標志,進入了二期施工階段。目前,樞紐工程建設、庫區(qū)移民和輸變電工程正在有計劃、按進度地順利展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61293.html

相關閱讀:2017年內蒙古高考地理試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