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yè),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暢)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币孕l(wèi)鞅為左庶子,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北M遷之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
衛(wèi)鞅說孝公伐魏,孝公以為然,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wèi)鞅遺魏將公子?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蔽汗?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公子?,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數(shù)日不厭 厭:討厭、厭惡 B.軍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對峙
C.吾始與公子歡 歡: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附翻譯)
9.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商鞅“刻薄”的一組是( )
①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③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⑥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北M遷之邊城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商鞅年輕時就研究刑名之學,后來他從魏國到秦國求見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勸說孝公效仿帝王之道無效后,轉而勸孝公富國強兵以成霸業(yè),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顯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為使法令順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設法表明法令決不虛言,繼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將阻撓變法的權貴們嚴加懲處,從而贏得了百姓們的擁護。
C.商鞅率軍攻打魏國,遇公子?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卻埋伏下武士,在宴飲之時襲擊并俘虜了公子?,趁機打敗了魏軍。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發(fā)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對他旋以車裂的酷刑,并滅了他的全家。
11.把第I卷文言言語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shù)。(5分)
譯:
(2)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5分)
譯:
參考答案:
8.A 。▍挘簼M足)
9.C 。á僬f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進而迎合,為人圓滑,④說明商鞅言而有信)
10.B 。ā白钃献兎ǖ臋噘F們”錯,“百姓們的擁護”錯,“秦人皆趨令”實是威權之下的
保身之舉)
11.翻譯(10分)
(1)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周年,泰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利的數(shù)以千計。(“行”、“期”、“之”譯對各1分,全句通順2分)
(2)我曾經(jīng)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zhàn)》,內(nèi)容與他本人的所作所為相似。終于他在秦國留下了一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由的呀。ā白洹、“惡”、“以”譯對各1分,
全句通順2分)。
《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附翻譯)
文言文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wèi)國諸庶孽公的兒子,名字叫鞅,復姓公孫。商鞅從小就喜歡學習刑法。曾擔任魏國丞相公叔座的中庶子職務。公叔座死后,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招賢納士,將要成就秦穆公的霸業(yè),向東收復侵占的土地,公孫鞅于是從東面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來拜見孝公。秦孝公與他交談,不知不覺地將雙腿移到席前。兩人長談幾天不感到厭倦。景監(jiān)說:“你憑什么討得孝公如此喜歡你?”公孫鞅說:“我勸說秦孝公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但孝公說:‘這太久遠了,我無法等待。況且古代賢明的君王,各有各的成名方法,哪里能夠壓抑自己待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以成就帝王的大業(yè)呢?’所以我就用富國強兵的霸業(yè)勸說孝公,孝公非常高興。”后來,讓公孫鞅擔任左庶長,最終審定改革的法令。法令規(guī)定老百姓實行什伍編制,犯法連坐。不主動告發(fā)犯罪的人處以腰斬之刑,窩藏犯罪的人與投降敵人同等處罰。私下打斗鬧事,按各自的輕重程度施以相應的處罰。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以及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罰為官奴。
法令已經(jīng)制定好了,還沒有公布,(公孫鞅)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京城南門豎立一個三丈多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此木搬移到京城北門的人.獎給他十兩金子。老百姓感到這件事很奇怪,沒有人敢搬移。又說:“能搬運此木的人獎五十兩金子”。有一個人將此木搬移了,就獎給五十兩金子,以表明不欺騙之意。終于下令推行新法。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周年,秦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利的數(shù)以千計。正在這時候,太子犯法。公孫鞅說:“法令之所以難以施行,是因為上面的人帶頭違犯!保ü珜O鞅)將要處置太子。太子是皇帝的繼承人,不能夠施刑,就處罰太傅公子虔,刺面處罰少傅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都自覺遵守法令,秦國百姓當初認為新法不利就來建議完善法令,公孫鞅說:“這些都是刁民!卑堰@些人全部發(fā)配到邊城,后來再也沒有人敢議論法令了。
公孫鞅勸說秦孝公攻打魏國,孝公認為這個建議好,就派公孫鞅率兵進攻魏國。魏國派公子?率兵迎戰(zhàn)。兩軍對峙,公孫鞅給公子?送信說:“我一開始就與你友好交往,現(xiàn)在各自為兩國的將軍,我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與你見面商定結盟,—起飲酒,高興地撤軍,以使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公子?認為真是這樣。兩人會盟完畢,一起喝酒,但是公孫鞅讓埋伏的軍士襲擊俘虜了公子?,趁機進攻魏軍,大敗魏軍而回到秦國。
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公子虔一伙告發(fā)公孫鞅謀反,派人逮捕了公孫鞅。秦惠王將商君處以車裂的極刑來示眾,說:“不要像商君那樣謀反!”于是滅了商君的全家。
太史公司馬遷說:商鞅是一個生性刻薄的人。開始的時候就想用帝王霸業(yè)勸說秦孝公,這種淺薄的言論,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并且所涉及的盡是寵臣,等到施用時,處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不聽從趙良之言,也足以看出商君刻薄少恩。我曾經(jīng)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zhàn)》,內(nèi)容與他的所作所為相似。最終在秦國留下一個謀反的罪名,這也是有緣由的呀!
《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附翻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74216.html
相關閱讀:“武帝時,齊人有東方生名朔”閱讀答案(附翻譯)
耿耕《白癡》閱讀答案
《方山子傳 蘇軾》閱讀答案
《明史?楊繼盛傳》閱讀答案
“人有明珠,莫不貴重”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