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道向兩級的地域分異:
定義: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
別稱:緯度地帶性。
主導因素:熱量(太陽輻射);
重要因素:水分;
成因總結:手地球形狀影響,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分布規(guī)律:延伸方向:緯線方向(東西方向);更替方向: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
主要分布地區(qū):低緯度地區(qū)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qū)。
緯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由沿海向內(nèi)陸的分異規(guī)律
由沿海向內(nèi)陸的分異規(guī)律:
定義:自然帶沿著經(jīng)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
別稱:經(jīng)度度地帶性、干濕度地帶性。
主導因素:水分(海陸位置);
重要因素:熱量;
成因總結:水分條件沿經(jīng)度變化的方向變化。
分布規(guī)律:延伸方向:經(jīng)線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經(jīng)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
干濕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別稱:地帶性
定義:自然帶大體沿等高線方向延伸,從山麓向山頂更替。
影響因素:水熱條件隨海拔的差異而變化,水熱條件的垂直變化導致氣候、自然帶的垂直變化。
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線方向,從山麓到山頂。
主要分布地區(qū):海拔較高的山地。
山地垂直地帶分布與向陽坡的關系,雪線高度與迎風坡降水的關系:
垂直自然帶(高山植物區(qū))的一般規(guī)律:
①相對高度愈大,緯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帶數(shù)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帶與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帶(基帶)一致,從山麓到山頂?shù)淖匀粠Ц媾c緯度地帶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帶陽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陰坡高。
④積雪冰川帶下限(即雪線)高度副熱帶地區(qū)最高,緯度高則雪線低;迎風坡低于背風坡;陰坡低于陽坡。
重點解析:雪線
1、含義:
永久積雪區(qū)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積雪的下界。在高寒地區(qū),由于氣溫低,降水多,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終年積雪區(qū)。雪線即為終年積雪區(qū)的下界線,也是固體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氣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線,故又把雪線稱為固體降水的零平衡線。雪線實為一個地帶,雪線是控制冰川發(fā)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線,只有在雪線以上的地區(qū),才會有多年積雪和冰川的形成。常年積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雪線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積,形成常年積雪(或稱萬年積雪),進而變成粒雪和冰川冰,發(fā)育冰川。
2、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氣溫:與氣溫成正相關,溫度高雪線高;
降水:降水量大→雪線低;降水量小→雪線高。
山勢:雪線及以下:陡→雪線高;緩→雪線低。雪線及以上:平坦的緩坡,積雪易遭風吹蝕,而使雪線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發(fā)生雪崩,而使雪線下降。
坡向:陽坡,T高→雪線高;陰坡,T低→雪線低
雪線是一種氣候標志線。其分布高度主要決定于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qū)降低,反映了氣溫的影響。
在中國西部,從青藏高原、昆侖山往北到天山、阿爾泰山,雪線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極地區(qū),雪線降至海平面。在氣溫相同的條件下,雪線高度取決于年降雪量的多寡。在青藏高原,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為500~800毫米,雪線高5500~6000米;阿爾卑斯山脈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雪線高度僅2700米左右。祁連山東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線由東(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地形通過影響氣溫和降水而間接影響雪線高度。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線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氣溫和年降水量相差極大,致使南坡雪線(4500米)比北坡雪線(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雪線高度不僅有空間差異,在時間上也有一定變化?諝庾兝、變濕,導致雪線降低;反之,引起雪線上升。這種變化有季節(jié)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紀時期幾次大的氣候波動,出現(xiàn)冰期和間冰期,都引起雪線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線升降是古氣候變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區(qū)永久積雪區(qū)的下部界線,稱為雪線。在雪線以上,氣溫較低,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積雪區(qū);在雪線以下,氣溫較高,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積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節(jié)性積雪區(qū);在雪線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達到動態(tài)平衡。因此,雪線亦稱為固態(tài)降水的零平衡線。
3、雪線影響因素變化規(guī)律:
一個地方的雪線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季節(jié)變化就能引起雪線的升降:夏季氣溫較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降低,雪線下降。這種臨時界限叫做季節(jié)雪線。只有夏季雪線位置比較穩(wěn)定,每年都回復到比較固定的高度,由于這個緣故,雪線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熱月進行測定的。
雪線高度受氣溫、降水、地形和氣候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因地而異。
(1)氣溫
雪線高度與氣溫成正比,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為4800~5200米,天山為3500~4200米,北新地島為600米。
(2)降水
雪線高度與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則雪線高度高,否則,反之。副熱帶高壓區(qū)降水量少,雪線最高。為5000~6400米;赤道地區(qū)降水量多,雪線高度一般為4400~4900米。迎風坡降水量多,雪線低;背風坡降水量少,雪線高。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雪線為4600米,北坡雪線高達5800米。
(3)地形
地形對雪線高度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坡向、坡度等的影響。如陽坡氣溫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線高,陰坡則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積雪,雪線較高,坡緩的地方則相反。
(4)氣候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雪線高度,氣候變暖則雪線上升;氣候變冷則雪線下降。根據(jù)材料可知,昆侖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劇,雪線每年最快上升可達百米。
4、雪線緯度分布規(guī)律:
由副熱帶地區(qū)向兩側(cè)高低緯度遞減。
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
![](http://pic1.mofangge.com/upload/papers/06/0830/0830092531602275080.png)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guī)律
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guī)律:
1、概念:
由于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使陸地自然帶的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guī)律或者使陸地自然帶地帶性規(guī)律表現(xiàn)得不夠完整或不很鮮明,稱為非地帶性現(xiàn)象。
2、非地帶性因素:洋流、地形、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水分差異、巖石性質(zhì)等。
世界主要非地帶性現(xiàn)象及其成因:
非地帶性現(xiàn)象 | 形成原因 | 按理想狀態(tài)的地帶性分布 |
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呈現(xiàn)熱帶稀樹草原景觀 | 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 熱帶雨林帶 |
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cè)、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沿海和中美地峽的東側(cè)等地的熱帶雨林景觀 | 地處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南半球)或東北信風(北半球)的迎風坡,多地形雨;東部有暖流流經(jīng),增溫增濕 | 熱帶稀樹草原帶 |
南美大陸30S-300S之間狹長的熱帶荒漠帶 | 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海洋水汽的東進;秘魯寒流規(guī)模較大,對沿岸地區(qū)降溫減濕作用明顯 | 熱帶雨林帶(北)、熱帶稀樹草原帶(中)、熱帶荒漠帶(南) |
南美大陸南段東岸形成的溫帶荒漠帶(巴塔哥尼亞荒漠) |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氣流的深人(地處西風氣流的背風坡) | 溫帶草原帶(中)、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東) |
南半球缺失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 | 南半球相應緯度帶是海洋,沒有陸地分布 | 亞寒帶針葉林帶(較低緯度)、苔原帶(較高緯度) |
亞歐大陸東西岸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南北寬度不同,西窄東寬 | 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溫高;東岸受千島寒流影響,氣溫低 | 東西岸自然帶南北寬度一樣 |
天山、昆侖山山麓的綠洲 |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豐富 | 溫帶荒漠帶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75898.html
相關閱讀:寒假必讀:假期幫孩子提高分數(shù)三大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