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的教學重點與教學設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郭躍輝

莊子的《逍遙游》出自粵教版教材必修二,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在全國新課標卷的必背篇目中,《逍遙游》榜上有名。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不僅要求學生背誦,還要求教師精講。不過現(xiàn)實的問題是:不僅學生在背誦方面存在問題,而且教師在講解上也有不知所措之感。我在想:除了串講和句句翻譯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講讀思路。

學情很明了,學生在理解與背誦方面均存在難度。至于新課標的要求,我個人認為這應該屬于“文化典籍”的閱讀。從文章的文體特征上講,這是一篇哲理散文。綜合上述三條標準,我個人認為本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了解并理解莊子的“自由觀”;掌握哲理散文的說理特點與說理邏輯;感知莊子散文的語言特征。而教學設計就應該圍繞這三方面展開。

首先來看第一個內容,莊子在本文中表達的哲學觀點。由于文章過長過難,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來概括莊子的思想觀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蛘哒f,如果按照莊子的行文順序,學生的思維早已淹沒在莊子汪洋恣肆的語言中了,對于核心的哲學思想肯定是不甚了了。因此,我采取了一種違背閱讀規(guī)律的教學思路,即先讓學生從文中找莊子的哲學觀點。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文章的結尾部分的幾句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边@幾句話最關鍵的兩個詞就是:無窮和待。這也是理解莊子哲學思想的最關鍵的概念。首先,他說的“無窮”,是逍遙游的“空間”,這個空間的特點就是無限綿延性,即沒有邊界、沒有限制。而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都是有界限的,這其實就是一種不自由。其次,他說的“待”指的是憑借、依靠。一方面,“待”,是人們的工具,是萬事萬物活著的憑據。例如我要到廣州去,就要乘坐輕軌,輕軌就是“待”的內容,我依靠輕軌,同時也受到了輕軌的限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說,莊子說的“待”恰好構成了對自我的限制。反過來,莊子追求的境界就是“無待”,即沒有任何限制,沒有任何依靠的絕對的自由。如何理解莊子的“絕對的自由”,是本文的關鍵。

第二個內容就是掌握莊子的說理特點和說理邏輯。先說說理特點,莊子不是直接用理論語言和概念來闡述高深的哲學道理的,而是用散文化、敘述化的語言來闡述道理。說白了,我們應該從莊子對日常事物的敘述中,把握他所要講的道理。本文開篇就是氣勢恢宏的鯤鵬展翅的畫面,其實這個畫面本身與莊子想要闡發(fā)的哲理是沒有關系的,真正有關系的就是這幾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簿褪钦f,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這句話和莊子的哲學觀之間的聯(lián)系。大鵬遷徙到南冥,需要借助兩個動作,一個是“水擊三千里”,即拍打水面滑行三千里,另一個是“去以六月息”,即憑借六月的空氣。這兩項,暗含的意思就是大鵬徙于南冥,并非絕對的自由,而是需要借助外界的支撐;蛘哒f,大鵬即使聲勢浩大,也沒有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

接下來,莊子提出了令人困惑的話題,我用自己的話概括為“大憑借”與“小憑借”的辯證關系。例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本褪钦f,事物要與事物的憑借之間形成一種正相應的關系,水淺舟小和水深舟大,這才符合邏輯。作者運用“水”與“舟”的例子,實際上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大鵬的“大憑借”,即要憑借九萬里的風,這樣才能“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莊子的本意應該是說,不論是大憑借還是小憑借,本質上都是憑借,都是不自由。可惜他在行文過程中,給人們造成了一種主觀印象,即他認同、肯定甚至贊揚“大憑借”,而在嘲諷蜩與學鳩的“小憑借”。蜩與學鳩嘲笑大鵬:“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好像蜩與學鳩是坐井觀天的小青蛙,囿于一隅,而看不見身外的大天地。再加上“之二蟲又何知”這句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話,更加印證了“大憑借比小憑借境界高”的結論。實際上,作者僅僅是通過比較大憑借與小憑借的關系,說明憑借的不自由,或者說,作者無論對大憑借還是小憑借,都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都不符合他所說的“無待”的絕對的自由。

接下來,就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按照上一段的邏輯,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知識少的比不上知識多的,年壽短的比不上年壽長的。但實際上,這句話還隱藏著另外一層意思:即使是知識多,即使是年壽長,也是有限制的,也沒有達到無待的境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這固然是年壽短,但楚之南之冥靈和上古的大椿,即使活了五百歲和八千歲,也還是有時間的限制的。至于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時間已經夠長了,但依然是有生命限制的!氨娙似ブ,不亦悲乎”意思是說普通人不要和彭祖比年壽,因為活的時間長也好,短也好,最終都是要死的。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也是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他批評的就是莊子的相對主義的觀點。

再從說理的邏輯上講,莊子是非常講究邏輯順序的。從舉例類別上講,他大致遵循了“動物——植物——人類”的順序,從舉例的時空上講,大致遵循了“空間——時間——人類”的順序。鯤鵬、蜩與學鳩、蟪蛄可以算是動物的例子,上古的大椿,是植物的例子,彭祖、宋榮子、列子是人類的代表。而講鯤鵬,算是空間的說明,蟪蛄、大椿、彭祖可以說是時間的例子,宋榮子和列子是人的例子。于是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段就顯得特別不符合邏輯,不知道莊子為什么會在此處再次插入大鵬的例子,殊難理解。

在講到人類社會時,莊子提到了三種人物,一種是很有能力很有功業(yè)很有道德的人物,即“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第二種是宋榮子這樣的超然物外的人,即“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不汲汲于名利,不數(shù)數(shù)于功業(yè),但依然不能算是最高境界。列子御風而行,算是境界很高了,但是依然有所憑借,仍然是不自由的狀態(tài)。在否定了上述種種不自由的狀態(tài)之后,莊子才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章培恒、駱玉明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講到莊子的散文時說:“《莊子》的文章結構,也很奇特?雌饋聿⒉粐烂,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于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guī)則地押韻、顯得極有表現(xiàn)力,極有獨創(chuàng)性!贝_實如此,《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是有一根紅線貫穿的,即作者的“無待”的自由主義觀念。語言更是變化多端,第一段是明顯的散文手法,之后則有韻文,例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從句式上講,有時候是整句,有時候是散句,駢散結合,獨出心裁。也就是說,莊子不是用哲理化的語言在說理,而是用散文化、詩化、駢文化、抒情化的語言在說理,而闡述道理,表面沒有邏輯性,實際上,也是有相對固定的邏輯順序的。

相對而言,《逍遙游》是較為晦澀難懂的理論文章,于是本節(jié)課就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理解的問題,二是賞鑒的問題。理解的是莊子的哲學觀點以及說理的順序與邏輯,賞鑒的是莊子語言的獨特特征,前者其實也是后者的基礎。只有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才能合理地賞析文章。而當文章的脈絡結構清楚之后,學生再去循著脈絡背誦,就相對容易了。而教師在理解了脈絡之后,講課的思路也會水到渠成。

作者:郭躍輝

莊子的《逍遙游》出自粵教版教材必修二,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在全國新課標卷的必背篇目中,《逍遙游》榜上有名。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不僅要求學生背誦,還要求教師精講。不過現(xiàn)實的問題是:不僅學生在背誦方面存在問題,而且教師在講解上也有不知所措之感。我在想:除了串講和句句翻譯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講讀思路。

學情很明了,學生在理解與背誦方面均存在難度。至于新課標的要求,我個人認為這應該屬于“文化典籍”的閱讀。從文章的文體特征上講,這是一篇哲理散文。綜合上述三條標準,我個人認為本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了解并理解莊子的“自由觀”;掌握哲理散文的說理特點與說理邏輯;感知莊子散文的語言特征。而教學設計就應該圍繞這三方面展開。

首先來看第一個內容,莊子在本文中表達的哲學觀點。由于文章過長過難,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來概括莊子的思想觀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或者說,如果按照莊子的行文順序,學生的思維早已淹沒在莊子汪洋恣肆的語言中了,對于核心的哲學思想肯定是不甚了了。因此,我采取了一種違背閱讀規(guī)律的教學思路,即先讓學生從文中找莊子的哲學觀點。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文章的結尾部分的幾句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幾句話最關鍵的兩個詞就是:無窮和待。這也是理解莊子哲學思想的最關鍵的概念。首先,他說的“無窮”,是逍遙游的“空間”,這個空間的特點就是無限綿延性,即沒有邊界、沒有限制。而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都是有界限的,這其實就是一種不自由。其次,他說的“待”指的是憑借、依靠。一方面,“待”,是人們的工具,是萬事萬物活著的憑據。例如我要到廣州去,就要乘坐輕軌,輕軌就是“待”的內容,我依靠輕軌,同時也受到了輕軌的限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說,莊子說的“待”恰好構成了對自我的限制。反過來,莊子追求的境界就是“無待”,即沒有任何限制,沒有任何依靠的絕對的自由。如何理解莊子的“絕對的自由”,是本文的關鍵。

第二個內容就是掌握莊子的說理特點和說理邏輯。先說說理特點,莊子不是直接用理論語言和概念來闡述高深的哲學道理的,而是用散文化、敘述化的語言來闡述道理。說白了,我們應該從莊子對日常事物的敘述中,把握他所要講的道理。本文開篇就是氣勢恢宏的鯤鵬展翅的畫面,其實這個畫面本身與莊子想要闡發(fā)的哲理是沒有關系的,真正有關系的就是這幾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簿褪钦f,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這句話和莊子的哲學觀之間的聯(lián)系。大鵬遷徙到南冥,需要借助兩個動作,一個是“水擊三千里”,即拍打水面滑行三千里,另一個是“去以六月息”,即憑借六月的空氣。這兩項,暗含的意思就是大鵬徙于南冥,并非絕對的自由,而是需要借助外界的支撐;蛘哒f,大鵬即使聲勢浩大,也沒有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

接下來,莊子提出了令人困惑的話題,我用自己的話概括為“大憑借”與“小憑借”的辯證關系。例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本褪钦f,事物要與事物的憑借之間形成一種正相應的關系,水淺舟小和水深舟大,這才符合邏輯。作者運用“水”與“舟”的例子,實際上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大鵬的“大憑借”,即要憑借九萬里的風,這樣才能“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76175.html

相關閱讀:語文寫作指導:七字作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