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1]
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吾發(fā)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辭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于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之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于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 于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注:狃,音同“
紐”
,習以為常。)
4
.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 然后有辭于天下
說辭、理由
B
. 安所逃其患
怎么
C
.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離間
D
. 而遺天子以其至危
遺:贈送
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 其為變豈足怪哉
其皆出于此乎
B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C
. 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
且焉置土石若屬皆且為所虜
D
.方其功之未成也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認為,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事先估計到災難發(fā)生的必然性,再慢慢地畫出地形圖后,因地制宜,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
B
.當七國發(fā)生叛亂的時候,晁錯既沒有挺身而出承擔危險,也沒有親自率兵去阻擊叛軍,反而留守在相對安全的后方,讓景帝劉啟親自率兵出征。
C
.作者抓住晁錯當時對待吳楚騎兵錯采取的措施進行份詳細,認為晁錯被殺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進讒言,而是“
自禍”
。
D
.本文最后總結的歷史經驗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尋常的功業(yè),就不能只考慮怎樣保全自己,否則只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7
.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3
分)
答:
(2
)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錯為之說。(4
分)
答:
(3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3
分)
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77146.html
相關閱讀:《白云先生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房喬,字玄齡”閱讀答案及翻譯
“ 《五代史宦者傳》論”閱讀答案及翻譯
《獨樂園記 司馬光》閱讀答案及翻譯
《段會宗,字子孫》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