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球表面形態(tài)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地質作用

  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 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 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fā)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fā)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679041.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復習方法及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