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閱讀實用類文本命題走勢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是伴隨著新課標而出現(xiàn)的一種嶄新的閱讀形式,文本主要有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等文體。時至今日,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何去何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語文閱讀實用類文本命題走勢,供參考。

現(xiàn)有考查的堅守與微調(diào)

堅守是主旋律 從2008年開始的全國課標卷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其特征主要是:文本文體局限于傳記,且多數(shù)節(jié)選自著名傳記作家的著作;傳主主要出自近代以來影響中國發(fā)展的各方面的人物,有實業(yè)家盧作孚、盛宣懷,有教育家陶行知,有將軍陳納德、戴安瀾,有科學家袁隆平、謝希德、鄧叔群,畫家黃賓虹,學者朱東潤,而外國科學家只有波爾;命題形式固定為一個多項選擇題,三個主觀表述題,且選擇題的賦分借鑒了國際上的PISA法(分層級給分),即完全正確、不完全正確和完全不正確三種,不完全正確又包括大部分正確和小部分正確;考點覆蓋較全,第1題主要考查感知、理解能力,第2、3題主要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第4題主要考查探究能力。這些試題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命意,引導我們追尋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感知人物的心靈世界,體悟人物的博大情懷,有利于弘揚主流價值觀,傳承社會正能量。這種對命題導向的堅守,貫穿于這些年來的試卷中,不僅符合高校人才選拔的核心要求,也是語文時代性、工具性的重要體現(xiàn)。

微調(diào)是協(xié)奏曲 新課標卷強調(diào)選擇性的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選考題上。從其他省市以往的考情來看,絕大多數(shù)考生選擇做實用類文本題,而不愿做文學類文本題,且做傳記比做小說的平均得分要高很多。為了應對這種違背新課標理念的考場規(guī)則,全國課標卷的命題不斷進行改革,期望通過微調(diào)來引導考生真正發(fā)揮他們的閱讀個性,提高他們的閱讀品位。這種微調(diào)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增加“相關鏈接”,擴大閱讀量。從2013年開始,在節(jié)選的傳記正文后添加二到三則“相關鏈接”,構成非連續(xù)文本,人為造成閱讀的斷續(xù),阻滯閱讀的連貫性,以此強化閱讀的難度。二是選取文學傾向明顯的傳記,設置閱讀障礙。在增加“相關鏈接”后,選傳記的考生比選小說的雖然得分由以前的10分以上縮小為10分以內(nèi),但依然沒有達到考查的預期目的,于是只有在選文上向文學類文本靠攏。2015年高考全國卷文本《朱東潤自傳》中有關傳主學術觀點的敘述、《將軍賦采薇》中有關傳主的賦詩和題詞,都有很強的文學色彩,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其結果造成選擇小說閱讀的考生大量增加,從河南省的選考分數(shù)來看,選考部分的分差縮小為1分。三是強化概括能力以及對文學筆法的考查力度。試題要求信息整合的內(nèi)容分散在傳記各處,甚至有的在“相關鏈接”中,是對考生概括能力的一次挑戰(zhàn)。同時,2015年也對學術性內(nèi)容和賦詩內(nèi)涵進行了直接命題考查,使考查的能力要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疾閭饔涬m然是主旋律,但微調(diào)始終存在。微調(diào)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公平的原則,增強高考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的理念。

未來考查的蛻變與創(chuàng)新

蛻變是新常態(tài) 對命題模式的堅守,有利于通過不斷耕耘開拓命題空間,挖掘命題潛力,但卻助長了一批對答題套路的盲目崇拜者和熟練操作者,也培養(yǎng)了一批墨守成規(guī)、不思進取的所謂“學霸”。命題一般要遵循創(chuàng)新和反命題的規(guī)律,意在引領答題者臨時建構答題規(guī)范,以檢測他們的學習潛能,選拔出能適應未來學習的人才。因此,命題的微調(diào)和漸變應該是在主旋律演奏中的協(xié)奏曲,且在微調(diào)的累積作用下,走上蛻變之途。蛻變的可能路徑主要有:

一是文體的蛻變。實用類文本按照考試大綱的說法主要分為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等。傳記通過不斷微調(diào),已經(jīng)找到與文學作品在難度上旗鼓相當?shù)奈谋拘问,再要漸變難度極大。新聞應該是最靠近文學作品的文本,未來的選文最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而報告過于質(zhì)樸和程式化,進入高考試卷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科普文章由于與課改前的小閱讀似曾相識,且在課標卷中剛被論述類文本閱讀所取代,目前要作為大閱讀仍有困難。

二是考題的蛻變。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共設4題,賦分25分,而“篩選”這根紅線一以貫之,與前面的論述類文本的考查重點重合,對考生的能力檢測較為片面,有強烈的蛻變動因?梢,未來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蛻變會是一種新常態(tài)。

創(chuàng)新是新起點 隨著高考新課標卷的擴容,大批省市進入全國卷時代,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難度迫切需要與文學類文本閱讀平衡,以充分實現(xiàn)新課標的選考功能。未來考題的創(chuàng)新也應該基于此。創(chuàng)新是高考試卷應對時代要求的生命線,也是邁向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新起點。

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創(chuàng)新集中在以下兩點:

一是材料選擇的創(chuàng)新。以前考查的傳記有可能向新聞轉(zhuǎn)軌。單則新聞仍然顯得單薄,難度不大,有可能由四則新聞材料構成非連續(xù)文本,徹底顛覆以往選文的慣例,真正進入多視點聚焦、多角度呈現(xiàn)的信息爆炸式的閱讀活動,形成與現(xiàn)時閱讀和諧共振的樣態(tài),實現(xiàn)閱讀材料的創(chuàng)新。

二是命題指向的創(chuàng)新。以前對“篩選”的過度要求,不利于培養(yǎng)考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未來的命題指向會力求創(chuàng)新。如考綱說明題型示例實用類文本閱讀第3題:

(1)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兩家媒體對公布“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一事都作了報道,概括說明它們各自傳遞的重要信息有哪些異同。(2)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說明新華社記者與《中華讀書報》記者報道的側(cè)重點有哪些不同。(3)根據(jù)材料三,談談作者認為“淺閱讀”有哪些表現(xiàn)與危害。(4)材料四對指責“淺閱讀”一事提出異議,它與材料三在觀點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樣看待淺閱讀的?

這道題,總共選擇了四則材料,前兩則材料較長,后兩則較短,總體閱讀量大大增加,對于考生的整體閱讀和把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命題方式上看,(1)(2)(4)三題都是比較閱讀,這種題型在篩選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比較分析,對考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一個檔次。第(4)題的第二問,又從材料中發(fā)散出去,要求考生談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更能反映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創(chuàng)新的能力,相比以前的實用類文本試題,能力要求顯然又提高了一層。

求穩(wěn),是穩(wěn)扎穩(wěn)打,逐步推進;求變,是形勢所迫,創(chuàng)新所在。我們在復習中只有把握了“堅守和蛻變”的思路,強化傳記文的閱讀,關注四則新聞的命題動向,就能取得主動權,就能決勝高考。

以上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語文閱讀實用類文本命題走勢,更多有關高考語文的相關資訊請關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94294.html

相關閱讀:衡中高考語文狀元王彥超:時不我待,功不唐捐-關于語文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