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使高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更有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觀點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了高中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們不再提倡“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更加關注每個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教給了學生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是每個教師都關心。的問題。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師普遍采用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設置有效的課堂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在這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教師預設的問題流于表面,不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推進,不能揭示知識產生的過程;再加上教師不考慮提問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礙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這樣的話,不但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必須預設有效問題。對于如何預設有效的問題我自己有如下體會:

  一、課堂提問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shù)量

  實施素質教育之后,教師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shù)量作為了衡量一堂課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教學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于問題太多,學生窮于應付,看似師生互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實際上由于問題不鮮明突出,學生對這些問題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更加不可能在課堂上理解整個知識產生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在面對課堂教學時會失去學習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變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在課堂提問中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shù)量。

  二、課堂不光要重提問,更要重視提問后學生的反饋

  有些時候上課之前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在回答時,卻經(jīng)常把學生晾在一邊。有時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接住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性。

  數(shù)學教學過程應當將學生主體擺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對一些關鍵問題、關鍵環(huán)節(jié)且慢說破,留下“更美的風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欣賞,使其在探索、思考問題的體驗中提升思維和激發(fā)興趣。例如在雙曲線概念的教學中,當?shù)贸鲭p曲線定義:平面內與兩定點F1、F2的距離之差的絕對值等于常數(shù)(小于|F1F2|)的點的軌跡叫做雙曲線,提出問題:動點的軌跡是雙曲線,滿足的條件是什么?當學生得出||PF1|-|PF2||=常數(shù)(小于|F1F2|)后,可以將條件進行如下改變讓學生思考。將小于改為等于或大于,其點的軌跡又是什么呢?對于上述問題在橢圓的概念中已經(jīng)研究過了,學生自然會產生聯(lián)想,從而更加能深刻理解和記住橢圓和雙曲線的概念。

  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xiàn)在“先知于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xiàn)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學生”!罢f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的手里,但取決于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三、課堂提問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huán)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qū)”與“未知區(qū)”,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使學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有經(jīng)驗的老師提問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提出的問題恰當、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有適度啟發(fā),必將能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lián)系的知識結構。例如在講解函數(shù)圖像的時候,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數(shù)圖像,在講解如何畫出函數(shù)y=?x-2?+1之前首先幫助學生復習函數(shù)y=x,再進一步變形在老師的幫助下畫出y=?x?的圖像,這樣大部分學生都能畫出函數(shù)y=?x-2?+1的圖像,假如直接讓學生畫出函數(shù)y=?x-2?+1的圖像可能學生就有些困難。

  四、課堂提問要注意創(chuàng)設合適的問題情境

  在課堂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作合適的設計,并依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的問題情境。如果教師選擇合適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問題情景,結合現(xiàn)實構建合適的數(shù)學模型,從而激發(fā)學生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整個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只會讓學生一頭霧水。如我在講兩直線的位置關系時,創(chuàng)設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中,讓同學們觀察教室內上房梁的任何一條線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條線的位置關系,因為學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會去看、去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誰的答案正確,這時再進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興趣增強了,那么這堂課的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讓學生憑空想象,學生就會感覺很困難。再比如我在講解集合的概念這一節(jié)的時候,在給出集合的性質之前,給出問題“請大家挑選出班上個子高的人”,這時肯定學生不知所措,那再問“請班上個子在185cm以上的站起來”,這時學生肯定會在老師的兩次提問中找出答案。在這樣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會很快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的,最終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五、對提問的其他要求

  1、提問題時態(tài)度應當積極或中立,應避免提問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包括語氣、表情、甚至內容本身,它們會降低學生回答的渴望。如“難道我們以前沒有講過嗎?”、“你怎么會得出那個答案?”

  2、不要讓學生逃避提問,要讓學生明白說“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為不參與課堂和不努力學習的借口。學生一無所知的情況是很少的,多數(shù)情形是學生不完全理解問題,或不能全部正確回答,甚至有時是不愿意回答,這些都是不主動進行思維活動;

  3、不使用鼓勵嘗試的問題。一是課堂中的嘗試學習,會使成績差的學生的“缺乏計劃、無組織、沒有因果邏輯感和學習中的馬馬虎虎的態(tài)度”的特點得到了強化;二是課堂時間有限,而嘗試學習是一個較大的學習過程,容易教學重點淡化,目標模糊。盡管數(shù)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體驗,但重過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結果,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統(tǒng)一性的正確結論。課堂嘗試的學習過程只會使學生對問題懸而不決,降低教學效率。

  論文中心,作者:郭秀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07574.html

相關閱讀:數(shù)學滿分三個突出特點值得借鑒 平時愛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