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xiàn)在相信投胎說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這個故事里面的基本思想還是正確的。人是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包括知識、經(jīng)驗、觀點、感情等,都不能傳給下一代。這一代的生活對身體的影響也不會傳給下一代。因外傷失去一只眼睛的人,后代不會生下來就少一只眼睛。這相當于生殖細胞喝了“孟婆湯”。那什么是身體里的“孟婆湯”呢?
一種“孟婆湯”就是信息隔離。人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后天形成的。它們被存儲在大腦神經(jīng)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回路中,無法通過“格式轉(zhuǎn)換”而被“輸入”到生殖細胞里面DNA的序列中去。這一代失去一只眼或一條腿,生殖細胞中的DNA序列并不會改變。下一代得到的,仍然是建造完整身體的藍圖。
也許有人已經(jīng)感到慶幸了:這輩子不管如何“胡過”,最多是自己的身體受到影響,而不影響到孩子。然而,許多新的研究結(jié)果卻表明,父母的生活經(jīng)歷是可以經(jīng)由DNA序列以外的方式傳給其后代的。
2001年,瑞典科學家拜格林發(fā)表了他對瑞典北部一個叫做諾伯頓地方的人的壽命進行研究的結(jié)果。這里位于北極圈以內(nèi),糧食收成極不穩(wěn)定。如果年景歉收,人們就會挨餓;但如果獲得豐收,他們又會大吃大喝。
拜格林的研究表明,如果爺爺奶奶在9到12歲時有大吃大喝的經(jīng)歷,那么他們的孫子和孫女的壽命就比較短。而在青春期前挨餓的男性,其孫子就較少患心血管病。這些事實說明,爺爺奶奶輩在青春期之前的生活狀態(tài)對身體的影響是可以傳給他們的孫子輩的。
科學家們在動物身上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象。比如讓果蠅接觸一種叫做蓋達納霉素的藥物,它們的眼睛上就會長出贅疣。這種現(xiàn)象可以傳到第十三代,即使它們的后代不再接觸它。如果喂線蟲某種細菌,它們就會變得又小又圓。這種現(xiàn)象可以持續(xù)40代,即使它們的后代不再接觸到這種細菌。給有遺傳性記憶缺陷的小鼠玩玩具,它們后代的記憶能力會有明顯的改進,即使這些后代并沒有玩這些玩具。
所有這些證據(jù)都表明,即使我們傳給后代的DNA序列沒有改變,這一代生活所造成的身體變化也會通過某種途徑傳給下一代。這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原來人類(以及其他“真核生物”)的DNA分子并不是“裸露”的,而是和一些蛋白質(zhì)結(jié)合在一起,使原來“細長”的DNA分子卷成緊密的結(jié)構(gòu)。這有點像一本書,它記載著建造我們身體的遺傳密碼。如果把DNA中的信息比喻為書里的字句,那么蛋白質(zhì)就是書頁。當你拿起一本書時,里面的信息是看不見的,除非你把書頁打開。
書頁是如何被打開的呢?在細胞里,打開“書頁”的一個重要開關(guān)就是組蛋白的“乙;。從化學上講,就是用乙;呀M蛋白中一些“氨基”的正電荷“屏蔽”掉。組蛋白上的正電荷減少,與DNA(帶負電)的結(jié)合力就減弱了,這部分DNA就會“松開”,相當于書頁被打開了。
除了組蛋白,每個基因也帶有自己的開關(guān)。這些開關(guān)本身也是DNA序列,叫做“啟動子”。如果在“開關(guān)”上戴上“隱身帽”,細胞就“不認識”這個“開關(guān)”了,基因里面的信息就不能被讀取。這個“帽子”就是一種叫做“甲基”的基團。給DNA戴上“甲基”“帽子”的活動叫做DNA的“甲基化”。
而人一生的生活經(jīng)驗,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身體的,都能改變組蛋白“乙;焙虳NA“甲基化”的情形,影響我們的精神生活和身體狀況。這些不通過DNA序列改變而影響身體性狀,有時并且能傳給后代的變化就叫做“外遺傳”修飾,即發(fā)生在DNA序列以外的變化。在英文中,“外遺傳學”叫做“epigenetics”。其中“genetics”是“遺傳學”,而前綴“epi-”則表示“在……之上”“在……之外”的意思。
這些“外遺傳”修飾對身體的影響很大。比如同卵雙胞胎的DNA序列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他們得。ㄈ绨籽『图t斑狼瘡)的幾率卻不同。研究表明,這是因為他們的DNA“甲基化”情形不同。例如,具有同樣遺傳物質(zhì)的小鼠,毛色卻常常不同。這是因為一個叫agouti的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不同。一種叫做“柳穿魚”的植物,它的花就有兩側(cè)對稱和中心對稱兩種形式。這是因為一個叫Lcyc的基因的“甲基化”情形不同。
但是,我們的身體是極力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在身體形成精子和卵子的時候,DNA上的“甲基化”和組蛋白上的“乙;倍家幌,重新設(shè)定。同樣,受精卵在發(fā)育成胎兒時,DNA的“甲基化”和組蛋白的“乙酰化”也要重新設(shè)定。這種消除細胞原來的“外遺傳”修飾的機制,就是生殖細胞中的“孟婆湯”。在過去,這種“孟婆湯”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本文所列舉的事實卻表明,這種“孟婆湯”并非百分之百有效。有一些信息就能夠成為“漏網(wǎng)之魚”,“逃”到下一代的細胞中。
“外遺傳”機制可以使動物打破DNA序列變化緩慢的限制,使后代能迅速獲得上一代生物對環(huán)境因素作出反應(yīng)而發(fā)生的變化,這對生物種群的生存和繁衍也許是有利的。但是通過“外遺傳”因子傳遞下去的效果并不總是有利的,本文中列舉的事實就是例子。當然,“外遺傳”并不是進化。在外因消失以后,這些“外遺傳”現(xiàn)象也會逐漸淡化消失。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減少通過“外遺傳”機制帶給自己和后代的負面影響。
對“外遺傳”現(xiàn)象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其中的許多機制還不清楚。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已經(jīng)開始改變?nèi)藗儗τ谶z傳的思想和觀念。了解一些外遺傳學方面的知識,對我們自己和我們后代的健康是很有幫助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10617.html
相關(guān)閱讀:在綜合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