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是1911年10月10日(農(nóng)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國武昌發(fā)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小面和小編一起看看武昌起義的意義和成功原因吧。
1武昌起義的意義影響
武昌起義的歷史功績,首先是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喪鐘。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qū)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fā)動總攻擊的突破口,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擊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tǒng)治。其次是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武漢革命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和首創(chuàng)精神。他們發(fā)揮主動性,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發(fā)展革命組織,掌握革命武裝,抓住歷史時機,敢把皇帝拉下馬,主動出擊,發(fā)動首義,創(chuàng)立湖北軍政府。其次是武漢革命黨人和人民群眾的的革命精神和獻身精神。武昌起義的勝利是革命黨人長期艱苦奮斗和英勇流血犧牲換來的。如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慷慨就義,程定國、熊秉坤勇于發(fā)難,紀鴻鈞、王世龍舍身燒督署,都表現(xiàn)了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廣大武漢三鎮(zhèn)人民群眾也同仇敵愾,支援革命,商人捐款,工人、農(nóng)民、市民踴躍參軍,與革命軍并肩作戰(zhàn),痛擊清軍。今天我們應該繼承并發(fā)揚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把它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巨大動力。
武昌起義產(chǎn)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鄂州約法》。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劉公、孫武、張知本等商議,認為僅有政府組織法還不夠,尚需有一個根本法類型的法規(guī)。眾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愛研習法律,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十分贊賞。
因而他為鄂軍政府草擬的約法(定名為《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簡稱《鄂州約法》),是一個三權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條。規(guī)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與議會、法司構成之”。行政權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行使,立法權屬“議會”,司法權則歸“法司”!抖踔菁s法》對這三方面職權均有明確的劃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權分立原則的政權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規(guī)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權利,享有“自由保有財產(chǎn)”和“自由營業(yè)”的權利。取得政權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在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勝利并維護既得的成果。
武昌起義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即狹義的辛亥革命,同時又是廣義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敗的統(tǒng)治,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具有重大影響。
1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義有其客觀條件,甚至對武昌起義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地革命黨人在極短時間內紛 紛舉行起義響應武漢光復是主導原因,但立憲黨人與帝國主義對清政府的拋棄及尋找新代理人也是十分重要因素,袁世凱伺機奪權,未對武漢三鎮(zhèn)真正進攻是起義成功的不可忽視因素。
新版中學歷史《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中,對武昌起義敘述得較為簡練,特別是在較深層次分析中只涉及了其爆發(fā)原因,而對其之所以取勝原因未能敘述,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困難,且出現(xiàn)了一些同學將較早發(fā)生原因與取得勝利原因混淆;也有一些教師與同學對此進行一些分析,但常常局限于從主觀上分析(20世紀80至90年代教科書即是如此分析),對其客觀原因強調不夠。而事實上,武昌起義除了主觀條件外,其客觀條件也極為重要,甚至說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決定作用。
各地革命黨人在極短時間內紛紛舉行起義響應武漢光復是其取得勝利的主導客觀因素。武昌起義在全國范圍內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的迅猛發(fā)展。散布在各地的革命黨人紛紛發(fā)動新軍與會黨起義響應,各地群眾自發(fā)性起義也風起云涌激蕩中華大地。10月22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發(fā)動新軍與會黨起義,有力地鞏固了湖北后方,并且派遣了軍隊赴武漢;陜西革命黨人景梅九等起義,攻入山西,切斷了北方清軍南下之途及清政府與西北地區(qū)的聯(lián)系。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軍起義,解除了長江下游清軍對武漢的威脅。29日,山西起義,11月3日上海起義,4日杭州、貴州起義,5日安徽起義,9日福州、廣東起義。短短一個月內全國有13個省宣布起義或光復。同時,革命影響下的農(nóng)民反封建斗爭也走向高潮:江蘇蘇南部分地區(qū)的農(nóng)民武裝暴動豎起了“革命大都督”的旗號,廣東地區(qū)農(nóng)民組成各路民軍圍攻官署衙門和豪紳住宅,四川農(nóng)民反抗清軍斗爭發(fā)展至全省的大部分地區(qū)。當時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發(fā)生了響應共和的起義。應該說,革命在全國各地的積極策動響應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大大分散了清政府鎮(zhèn)壓革命的力量,使得處于風尖浪口的武漢有了一個相對有利的政治軍事環(huán)境。設若沒有這些短期內風起云涌般的起義,清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全國軍隊,開赴武漢鎮(zhèn)壓起義軍,以當時武漢三鎮(zhèn)之新軍起義力量,是根本無力取勝的。
立憲黨人、舊官僚等人在武昌起義后采取的墻倒眾人推的態(tài)度是起義勝利的重要條件。立憲派與部分舊官僚是主張實行立憲的,他們不想革命,也不希望革命的發(fā)生。但是,第一,在新政和立憲中有所轉變并具有一定能量的他們,急切希望在全國政治上有發(fā)言權,在政府中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第二,他們雖然不革命,但對滿族貴族壟斷政權核心的狀況不滿,就是說,他們也有反滿情緒,雖然這種情緒遠遠不能與革命派相比。他們尤其不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以后少壯親貴把持政權的局面,他們不相信這些紈绔子弟能夠帶領國家走出危機,走向富強。能夠完成這樣的艱難任務的,只有他們自己。
清政府中的當權者們不會意識到這些既沒有槍也沒有炮的立憲派人士能夠對清王朝的生存造成威脅。所以,當清政府不肯立即開國會之時,當皇族內閣成立之時,立憲派對清政府的有限支持也就宣告終結了。立憲派離心傾向的加劇以及最后對清政府的絕望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由于立憲派加入革命陣營,使革命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立憲派人在地方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但是對民眾的,也包括對相當多的地方官員。
武昌首義后,北京人心浮動,清政府中一些官員即采取將家屬走避天津租界的辦法,甚至當時裕隆太后還有出走熱河的準備,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也舉棋不定乃至坐視清廷崩潰。立憲黨人對此時局勢發(fā)展雖有不同認識,但不久以后即基本上共同傾向于不保清廷:當時從武漢趕到蘇州的張謇會同雷奮等,為江蘇巡撫程德全起草要求清政府“宣定憲法,開國會”的奏折;趙鳳昌則宣稱:“文明大舉,大勢已成,計旦夕即定……,以保將來中國!睆堝绖t明確地對袁世凱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當其時,立憲派與舊官僚采取“和平奪權”與“政變奪權”的手法,先后取得了湖北、江蘇、湖南、福建、貴州、廣西等省的地方統(tǒng)治權。因此,從武昌起義到清廷宣布退位,不過幾個月時間,一個貌似強大的政權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土崩瓦解,立憲派拋棄清政府應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武昌起義的意義及成功原因,想了解更多關于武昌起義的意義及成功原因相關知識,請關注。,高考生的專屬網(wǎng)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10870.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時間記憶方法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