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種類的歷史概念有不同的結構,如歷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典籍著述等等,盡管我們都需要研究它們的外部聯(lián)系,如產生的各種背景要素與其在歷史上的地位、性質、作用及影響,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卻相差許多。
歷史事件概念的內部結構包括其發(fā)展過程的各種要素,即:開始或爆發(fā),挫折或轉折、發(fā)展或擴展、高潮或低潮、勝利或失敗等等。有關歷史人物的概念主要指其經歷,一個歷史人物或者某一集團、政黨常常經歷許多歷史事件,(集團與政黨有時可看成事件概念),因此,應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分開闡述他在不同事件中的作用,或者將其一生分成不同階段來分別闡述。一般情況下,人物概念可包括:出生、成長、經歷的重大事件、思想主張、主要著述成就或過失、罪行等等。歷史的典章制度涉及內容較廣,如政治制度有國家制度、軍事制度、官制、法制等;如經濟制度有賦稅制度、貿易制度、土地制度等。宏觀上看經濟制度又指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如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不過這些屬于歷史理論概念,不是具體的歷史事件概念;此外,還有文化制度,如教育制度、宗教制度、史官制度等等。制度概念的內部要素主要包括:制訂制度的目的、原則;制度的主要規(guī)定及其施用范圍,演革發(fā)展等等。反映思想或著作的歷史概念的內部結構要素主要有:針對性(針對什么社會問題)、目的性(解決某一問題的最終目標)、思想理論依據或緣由、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例如啟蒙思想是針對封建專制、等級制、天主教會封建勢力的黑暗統(tǒng)治;目的是要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依據是以天賦人權為核心的人的自然權利理論,還包括社會契約論、三權分立等思想;解決的方式傾向于用革命的方式奪取政權。
依據教學大綱及教材編寫的情況,可以把歷史概念分成以下幾種情況:
1.重點概念。組成或直接與重大概念有聯(lián)系的概念,并屬于課本黑體字標題[即《考試說明》中第三級序號(阿拉伯字序號)]的概念應列為重點概念。如:戊戌變法中有變法施政綱領、保國會、百日維新、戊戌變法等概念都屬于重點概念。如果說重大概念屬于宏觀方面,而重點概念已經開始進入微觀分析,這些概念不象重大概念包含較多的知識點的復合概念,大多屬于單一概念,但是,內容完整,直接關系到對重大概念的理解,在掌握好重大概念形成歷史知識的總體框架后,就應該進入第2步弄清總體框架中的重點概念。這一步完成后,課本的重點知識基本可以掌握了。
2.重大概念。教材編寫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組織的,每一章每一節(jié)一般都有一個中心內容,構成這個中心內容的事件,課本常常將它作為本章節(jié)的標題寫出來,如中國近代史上鴉片戰(zhàn)爭、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等等。所有重大概念都是課程標準中的重點知識,都需要全面分析掌握?倧土晻r可以按每一個時期(古代、近代、現(xiàn)代)將這些重大概念整理出來,逐個弄清它們的概念結構,便可以掌握好每一個時期的重點知識,形成歷史知識的總體框架。此外,還有一些重要人物也是重大概念:如秦始皇、康有為、富羅斯福等等。
3.一般概念。在重點概念之外,還有許多散落在課本各處,支撐課本重點知識的輔助概念。如: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弄清一節(jié)課的一般歷史概念有利于全面把握歷史知識。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fā)現(xiàn)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后,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征、經濟特征、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于世界史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絡,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xiàn)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 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卮饡r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學們,只要你們對歷史學習付出極大的熱忱,有信心和決心,肯努力,講求方法,你們一定能學好歷史,并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13579.html
相關閱讀:略論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