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海淀高三期末考試政治試題不是簡單的測試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政治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3年海淀高三期末政治試題不是簡單的總結測試。在試題的命制上設置了不少陷阱,無形中增加了試題的難度,同時也根據考試說明對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考查目標與要求設計了題目的難度。這些難度的攻克需要咱們同學在做題的時候有意識的跳過陷阱,掃清障礙,抓住關鍵點,要細心。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政治生活的主觀題 高考。比如26題的第一問:“結合《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政府重視‘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理由?”(10分)。試題的作答充分體現(xiàn)了對多角度、多層次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本題分別從國家性質,人民的權利;政府的原則;政府權力的監(jiān)督與行使;政府民主決策以及政府的權威等角度作答。

  再比如27題第二問:“結合材料二,運用《政治生活》中政黨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南方某省是怎樣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的!(6分)這個題一不小心就容易答跑偏,很多同學很容易馬上答政府的相關內容,完全忽視了設問限定的范圍“政黨”的知識。當然也不排除有同學會把材料中的“省委”錯當政府。在很多同學抓住了“政黨”這個角度后,很容易全面的答中國共產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三大執(zhí)政方式。而忽視了另外一個關鍵詞――科學發(fā)展。這個題的正確解答是“政黨”、“科學發(fā)展”、“材料二”三者緊密結合作答!罢h”和“科學發(fā)展”展開角度,材料二解釋二者。具體就是:某省省委堅持科學執(zhí)政、遵循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確立了追趕、調整、跨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思路。堅持統(tǒng)籌兼顧,發(fā)展為了人民,以“三化”興“三農”,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尊重自然、注重生態(tài)、綠色發(fā)展。

  再比如28題的第一問:“結合上述材料,運用當代國際社會的相關知識,分析中國為什么能在南海維權問題上做到有理有力!(7分)很多同學會以為這只是一問,其實――細節(jié),“有理”一問,“有力”又是另一問。有不少同學會只回答“有理”而忘了“有力”。即使回答“有理”,盡管這個點只有四分,但體現(xiàn)的卻是四個角度:主權國家的獨立權、自衛(wèi)權、管轄權等;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基本立場;維護我國獨立和主權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結合材料肯定我們的南海維權的正義性。這樣設計下來,要答全面就很難了,要得這7分不容易。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哲學題。比如27題的第一問:“結合材料一,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相關知識,說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9分)很多同學看到“辯證法”這三個字,就覺得這個題有很多話可說,正常情況下答題紙空間可能都不夠寫,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創(chuàng)新等能夠展開的內容有很多。但如果這樣作答就屬于跑偏的情況。作答所有的哲學題,兩步很重要:一是抓住角度,二是分析對象。毫無疑問,本題的角度是辯證法,但本題的對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要分析它的理論依據。命題人特意用引號把“中國特色”這四個字凸顯了出來。什么意思,就是你得特別關注它。特色、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首先是社會主義,這就是普遍性,所以本題的考查的核心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這里的普遍就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對社會主義規(guī)律的普遍闡釋,這里的特殊性就是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國情對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探索。結合這一原理,深入分析這一對象就很到位。這個題目體現(xiàn)的是哲學作為方法論的功能,關鍵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镜慕忸}模式就是闡釋原理的基本點,結合這些基本點深入剖析對象。

  類似的題目在北京卷高考的歷史上是09年的38題的第三問:“你如何看待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11分)這個題目就是要對對象――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關系作出非常深入細致到位的分析。這次期末考試的這個哲學題還有一個特征就是用了一個虛假的大帽子――辯證法,而實際考察的是一個小角度――矛盾的普特關系。這在北京卷高考的歷史上曾經也出現(xiàn)過,2007年北京卷38題第一問“從唯物辯證法角度,談談第二曲線的開辟和發(fā)展給我們的啟示!(11分)這個題也給的是一個大帽子――辯證法,但實際是完全用“發(fā)展”的知識來回答問題。與聯(lián)系、矛盾沒有半毛錢的關系。這種題很具有欺騙性,是一個很大的陷阱,咱們同學在學習考試過程中要格外警惕。

  再比如26題第二問“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政府“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價值取向!(8分)很多同學一看“歷史唯物主義”這個詞就蒙了,根本定位不清歷史唯物主義說得是什么,所以很容易發(fā)生答跑偏的情況。同時,這個題目也體現(xiàn)了對多角度、多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8分四個角度,首先要把這種價值取向還原成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其次從民的角度出發(fā),人民群眾人民利益的價值取向;再次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最后竟然還設置了這么一個答案:“堅持它有助于政府做好工作,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員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2分)”這個點的設置于情于理上有點跑偏了,已經超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范疇,這已經是政治生活的范疇了,甚至可以說有些“穿越”了。這樣做可以增加試題的難度,但不會有好得區(qū)分度。有失于試題測評性選拔性功能。當然,非得從分析的對象角度解釋,這個世界沒有什么事情是解釋不通的。

  2013海淀高三期末政治試題,難度相對期中增加,有些題是有價值的,可以作為我們備考2013年高考的重要素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1427.html

相關閱讀:《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