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品質、優(yōu)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jié)、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讓這些民族傳統美德在新時期發(fā)揚光大,是今天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可強化學校德育工作。當今的學生一味追求時尚,很多對于傳統美德已經淡漠,甚至無所謂,什么尊師敬長、勤儉節(jié)約、樂于奉獻在他們看來是可笑的東西。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正所謂五育并重,德育為首。

一、培養(yǎng)勤學好問的學習精神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分不開的。錐刺股是戰(zhàn)國時期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fā)憤苦讀,當困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螢囊映雪""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許許多多刻苦自勵、發(fā)奮讀書的故事,這些都是值得當代青少年學習的。

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鬃訌男∪胩珡R"每事問"。他主張"疑思問","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相提并論。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不學不問怎能成為學問家,學貴在問,這樣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現在厭學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原因不僅在于學生,更主要的是教師的原因。教師除了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進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外,還要善于運用歷史教材中勤奮學習的典范啟迪學生,培養(yǎng)勤學好問的優(yōu)秀品質。青少年肩負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然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不是一句空話,關鍵要落實到行動上,要負責任,就要有本領,要有本領就要勤奮學習,刻苦鍛煉。所以教育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我們責無旁貸。

二、利用歷史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鄧小平曾經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的愛著我的祖國"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為后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突出了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zhàn)斗號角作用。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諸如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三、培養(yǎng)孝親敬長的中華傳統美德

孔子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學生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這表明,孔子辦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

四、讓學生認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內容

1.勤勞儉樸,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于創(chuàng)造力而著稱于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jié)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fā)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2.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后,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3.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跡;名醫(y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救命善行;愛國志士林覺民"將愛你(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愿;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五、歷史教學中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誘導。教師應堅持正面教育原則,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美德。要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如針對學生中的高消費現象,可講述隋文帝提倡節(jié)儉、隋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啟發(fā)學生認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

2.情感熏陶。"情貴于真"。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如通過講述屈原、岳飛、楊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報國情感,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決心。

真摯的道德情感,來自于教師本身的道德修養(yǎng),因此,教師要通過"自我塑造"來達到塑造學生的目的。

3.現場教育。各地豐富的德育資源是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師要充分利用。我在述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探尋常德會戰(zhàn)的歷史蹤跡,參觀我校校園北城墻堤上保存完好的抗日碉堡,憑吊常德會戰(zhàn)五十七師陣亡將士紀念坊,并現場介紹余程萬部八千將士英勇抗戰(zhàn)、勇赴國難的民族形象,讓學生深切感受民族傳統美德的巨大精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18807.html

相關閱讀:高效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